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贴了三伏贴还能洗澡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三伏贴治老寒腿贴哪里?

三伏贴治疗老寒腿通常贴敷于膝关节周围、足三里穴、委中穴等穴位。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通过药物刺激穴位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效果。

1、膝关节周围

膝关节是老寒腿症状最集中的部位,贴敷时可选择内外膝眼穴、鹤顶穴等。这些穴位位于髌骨周围凹陷处,贴敷后药物成分可通过皮肤渗透,帮助缓解关节冷痛、僵硬。贴敷前需清洁局部皮肤,避免汗液影响药物附着。皮肤破损或过敏者不宜使用。

2、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三寸。该穴位属足阳明胃经,具有强壮保健作用。贴敷此处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缓解腿部畏寒、乏力。孕妇及糖尿病患者应谨慎使用,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6小时。

3、委中穴

委中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属足太阳膀胱经。刺激该穴位能祛除寒湿,减轻腿后侧酸胀麻木。贴敷时需避开血管密集区,仰卧位更易操作。若出现皮肤灼热感需立即取下,并用清水冲洗。

4、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一寸半,虽非腿部穴位,但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贴敷此处可温补肾阳,间接改善下肢寒凉。需由专业人员操作,自行贴敷可能定位不准。高血压患者慎用。

5、涌泉穴

涌泉穴在足底前部凹陷处,是肾经首穴。贴敷此处可引火归元,缓解足底冰冷。睡前贴敷效果更佳,但需注意药物可能污染床单。足癣发作期应暂停使用。

使用三伏贴期间需注意保暖,避免直吹空调或风扇。饮食宜温补,可适量食用生姜、羊肉等驱寒食物。贴敷后24小时内不宜洗澡,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汗液浸湿药贴。若出现皮肤红肿、水疱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就医。老寒腿患者平时可进行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冬季建议穿戴护膝,睡前可用艾叶泡脚。症状持续加重者需及时到中医科或风湿免疫科就诊,配合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三伏贴贴哪里去寒气?

三伏贴通常贴敷于背部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穴位,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气。三伏贴的使用方法主要有穴位选择、贴敷时间、药物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等。

1、穴位选择

三伏贴常贴敷于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如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可振奋阳气;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能宣肺散寒;脾俞穴与肾俞穴分别位于第11、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可健脾温肾。这些穴位与寒气滞留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2、贴敷时间

每伏期间连续贴敷3天为宜,成人每次保留4-6小时,儿童2-4小时。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贴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灼伤,时间过短则药效不足。夏季阳气旺盛时贴敷可借天时增强疗效。

3、药物成分

三伏贴多含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辛温药材,白芥子能温肺化痰,细辛可散寒通窍,甘遂能逐水消肿。现代制剂常加入延胡索以活血止痛,或配伍生姜汁增强透皮吸收。药物配伍需遵循中医辨证原则。

4、适应症

适用于虚寒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寒腹痛、关节冷痛、宫寒痛经等寒证。对冬季易发夏季缓解的寒性疾病效果显著。贴敷前需经中医师辨证,确认属阳虚寒凝证型。

5、禁忌症

皮肤破损、过敏体质、发热患者禁用。孕妇禁用腰骶部穴位贴敷。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者慎用。贴敷后出现皮肤水疱需立即停用。阴虚火旺体质者可能加重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三伏贴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防寒。贴敷后6小时内不宜洗澡,局部皮肤微红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明显灼痛或瘙痒需及时揭除。建议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增强疗效。慢性病患者需坚持规范治疗,不可完全依赖三伏贴。贴敷前后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每年定期贴敷效果更佳,但需根据体质变化调整方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贴了膏药后发痒是怎么回事?

贴膏药后皮肤发痒可能由胶布过敏、药物成分刺激、皮肤屏障受损、局部湿热刺激或接触性皮炎等原因引起,通常可通过更换低敏膏药、冷敷止痒、外用抗过敏药物等方式缓解。

1、胶布过敏:

部分膏药使用的胶布含橡胶或丙烯酸酯类成分,易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贴敷部位边界清晰的红斑、丘疹伴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建议选用无纺布基底的低敏型膏药,过敏时需立即停用并清洁皮肤。

2、药物成分刺激:

膏药中的樟脑、薄荷脑等挥发性成分可能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中药膏药里的某些生物碱也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反应。轻微瘙痒可观察1-2天,持续加重需停用并涂抹炉甘石洗剂。

3、皮肤屏障受损:

贴敷时间过长或反复撕拉可能破坏角质层,使皮肤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加。表现为贴敷部位干燥脱屑伴刺痒,建议单次贴敷不超过8小时,揭除时用温水湿润胶布,破损皮肤需暂停使用膏药。

4、局部湿热刺激:

膏药密封性可能造成皮肤表面湿度温度升高,汗液蓄积刺激引发瘙痒。常见于夏季或运动后,建议选择透气型膏药,贴敷前清洁皮肤,出现瘙痒可局部冷敷10分钟缓解。

5、接触性皮炎:

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贴敷24-48小时后出现,表现为边界模糊的红肿、丘疱疹伴剧烈瘙痒。需立即停用膏药,轻度症状可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者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出现膏药过敏瘙痒时应避免搔抓,揭除后可用生理盐水湿敷镇静皮肤。日常选择膏药前可先在手腕内侧小面积试用24小时,过敏体质者优先选用不含麝香、冰片等易致敏成分的产品。贴敷期间保持皮肤干燥清洁,瘙痒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皮肤破溃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钙剂帮助降低皮肤敏感性,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三伏贴咳喘应贴在什么位置?

三伏贴咳喘通常贴敷于背部肺俞穴、定喘穴、膻中穴、天突穴及大椎穴等穴位。贴敷位置选择需结合中医经络理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温阳散寒、止咳平喘的效果。

1、肺俞穴: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该穴位直接关联肺部功能,贴敷可改善肺气虚寒引起的慢性咳嗽、气喘。操作时需准确定位,双侧对称贴敷。

2、定喘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为咳喘经验效穴。贴敷此穴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对过敏性哮喘、夜间阵发性咳嗽效果显著。需注意皮肤敏感者可能出现轻微灼热感。

3、膻中穴: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此穴为气会之穴,贴敷可宽胸理气,改善胸闷气促症状。尤其适用于咳嗽伴胸胁胀满的患者,但需避开乳房组织。

4、天突穴:

位于胸骨上窝中央凹陷处,属任脉要穴。贴敷该穴能利咽止咳,对喉源性咳嗽、咽痒即咳等症状有缓解作用。操作时应避开气管软骨,贴敷时间不宜过长。

5、大椎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贴敷可振奋阳气,改善阳虚型咳喘。该部位皮肤较厚,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至6-8小时。

三伏贴使用期间需注意保持贴敷部位干燥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落。饮食宜清淡温补,可适量食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忌食生冷海鲜。贴敷后局部出现轻微红痒属正常反应,若起泡需及时就医处理。建议连续三年规律贴敷以巩固疗效,配合适度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增强肺功能。冬季咳喘发作前可提前进行穴位按摩作为辅助预防措施。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宝宝贴了退热贴还是发热怎么办?

宝宝使用退热贴后仍发热可能与退热贴效果有限、感染未控制、水分摄入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退热贴使用不当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物理降温方式、补充水分、优化环境、监测体温、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

1、退热贴效果有限:

退热贴主要通过局部物理降温缓解发热不适感,其降温范围仅限于额头部位,对全身性发热效果较弱。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建议配合温水擦浴等全身物理降温措施,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

2、感染未控制:

发热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退热贴无法消除感染源。若伴随精神萎靡、拒食、皮疹等症状,可能与幼儿急疹、流感、肺炎等疾病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儿童专用退热药物,同时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

3、水分摄入不足:

发热时体表水分蒸发加快,容易导致脱水加重发热。应少量多次补充母乳、配方奶或口服补液盐,观察排尿次数和尿色变化。每公斤体重每日需水量约150毫升,发热期间可适当增加10%-15%的补液量。

4、环境温度过高:

穿着过厚或室温超过26摄氏度会影响散热效率。建议保持室内24-26摄氏度,穿单层棉质衣物,避免使用电热毯等加热设备。可配合开窗通风或空调降温,但需避免冷风直吹。

5、退热贴使用不当:

未清洁皮肤直接粘贴、单张贴敷超过8小时、皮肤过敏等情况均影响效果。应选择不含薄荷脑的儿童专用退热贴,每4小时更换一次,粘贴前用温水擦拭额头,出现皮肤发红立即停用。

持续发热期间需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记录发热时间和最高温度。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3-6个月超过39摄氏度或发热持续72小时以上应及时就诊。护理期间可准备苹果泥、小米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每日12-14小时睡眠。观察有无抽搐、意识模糊等危急症状,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供医生参考。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腭裂 发烧 急腹症 耻骨结核 姜片虫病 刺激性皮炎 罗阿丝虫病 埃博拉病毒病 慢性颈淋巴结炎 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