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48人阅读
检查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手段主要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部B超、视野检查、眼压测量等。视网膜静脉阻塞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重要检查手段,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后拍摄眼底血管动态图像,可清晰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位置、范围及严重程度。该检查能评估视网膜缺血区域、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检查前需确认无荧光素过敏史,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皮肤黄染或尿液变色。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采用非接触式红外光扫描视网膜结构,能高分辨率显示黄斑区水肿、视网膜增厚等病理改变。该检查对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黄斑水肿具有重要价值,可定量测量视网膜厚度变化,指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治疗。检查过程无创快捷,但要求患者配合保持眼球固定。
3、眼部B超眼部B超适用于玻璃体积血导致眼底窥不清的情况,通过高频声波成像显示玻璃体混浊程度、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该检查能辅助判断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否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对制定玻璃体切割手术方案有参考价值。检查时需闭眼涂抹耦合剂,探头轻触眼睑扫描。
4、视野检查视野检查通过计算机化静态阈值检测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的视野缺损范围,可定量监测视功能损害进展。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多表现为与阻塞部位对应的扇形视野缺损,该检查结果有助于判断预后和调整治疗方案。检查需患者集中注意力配合固视。
5、眼压测量眼压测量可筛查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规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检测。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若出现眼压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虹膜新生血管,需紧急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检查前应避免揉眼或佩戴隐形眼镜。
确诊视网膜静脉阻塞后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饮食需低盐低脂,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戒烟限酒。定期复查眼底情况,若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诊。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胶囊,或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黄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