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22人阅读
查白血病通常需要做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流式细胞术检查、染色体检查以及基因检查。白血病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筛查白血病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可发现异常增高或降低的指标。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显著升高或降低,并伴随未成熟细胞增多。慢性白血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轻度异常。该检查无需空腹,采血后1-2小时即可获取结果。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金标准,通过髂骨或胸骨穿刺获取骨髓液,观察造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化程度。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原始淋巴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可见原始粒细胞异常增殖。检查需局部麻醉,术后需压迫止血,可能出现短暂胀痛,但并发症概率较低。
3、流式细胞术检查流式细胞术能精准分析骨髓或血液中异常细胞的免疫表型,通过荧光标记抗体识别CD分子,区分白血病亚型。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表达CD19、CD2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表达CD33。该技术对微量残留病灶检测具有优势,可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
4、染色体检查染色体检查通过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白血病相关遗传异常。慢性粒细胞白血病90%以上存在费城染色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多有PML-RARA融合基因。这些特征性改变不仅有助于确诊,还能预测靶向药物治疗效果,如伊马替尼对费城染色体阳性患者疗效显著。
5、基因检查基因检查采用PCR或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白血病驱动基因突变。FLT3-ITD突变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较差,NPM1突变则可能对化疗敏感。这些分子标志物可完善危险度分层,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提供依据。部分基因靶点如IDH2突变已有针对性药物恩西地平获批应用。
确诊白血病后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的摄入,避免生冷食物以防感染。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导致骨折或出血。定期监测血象变化,出现持续发热或皮下瘀斑应及时复诊。心理疏导和家属支持对改善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