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药剂科

解热镇痛抗炎药有哪些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针刺镇痛适用于哪些患者?

针刺镇痛适用于慢性疼痛、术后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关节疼痛及痛经等患者。针刺镇痛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促进内啡肽释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

一、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患者如腰背痛、颈肩痛、纤维肌痛综合征等适合采用针刺镇痛。这类疼痛通常持续超过三个月,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针刺可刺激阿片肽类物质分泌,抑制疼痛信号传导。临床常用穴位包括夹脊穴、委中穴等,需由专业医师根据疼痛部位选穴。

二、术后疼痛

外科手术后出现切口疼痛、内脏牵涉痛的患者可考虑针刺辅助镇痛。针刺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风险。建议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治疗,选择合谷穴、足三里等穴位,配合电针增强效果。需注意避开手术切口部位实施针刺。

三、神经病理性疼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损伤性疼痛适用针刺治疗。针刺通过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活性,抑制异常疼痛信号传递。常选取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需持续治疗8-12次方能显现效果。严重病例需结合药物综合干预。

四、骨关节疼痛

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胀疼痛可采用针刺缓解。针刺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疼痛多取犊鼻穴、鹤顶穴,配合温针疗法效果更佳。急性发作期应避免直接针刺红肿关节。

五、痛经

原发性痛经女性适合在月经来潮前进行预防性针刺治疗。选取关元穴、三阴交等穴位可调节前列腺素水平,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建议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配合腹部热敷效果更好。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继发性痛经需先治疗原发病。

接受针刺镇痛治疗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寒凉刺激。治疗前后不宜空腹或过饱,穿着宽松衣物便于取穴。孕妇、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感染者及严重心脏病患者需谨慎选择。每次治疗后建议观察30分钟,出现晕针等不适及时告知医师。慢性疼痛患者可学习耳穴压豆等自我保健方法,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手术后镇痛泵什么原理?

手术后镇痛泵是通过持续或按需输注镇痛药物来缓解术后疼痛的装置,其原理主要有药物缓释、患者自控镇痛、程序化给药、多模式镇痛、个体化调整等。

1、药物缓释

镇痛泵内置储药囊装载镇痛药物,通过精密流速控制装置实现恒速输注。常用药物包括阿片类如芬太尼、舒芬太尼,局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非甾体抗炎药如氟比洛芬酯等。缓释技术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在治疗窗内,避免口服或肌注给药的浓度波动。

2、患者自控镇痛

装置配备自控按钮,患者感知疼痛时可追加预设剂量。系统设有锁定时间防止过量,通常单次给药量为背景输注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种设计既尊重患者疼痛感受差异,又能通过安全参数规避用药风险。

3、程序化给药

微处理器根据预设程序控制基础输注速率,可设置24-72小时梯度递减方案。部分智能泵配备疼痛评分输入功能,能自动调节给药方案。程序化给药符合术后疼痛随时间递减的生理特点,减少药物蓄积风险。

4、多模式镇痛

新型镇痛泵可采用多通道设计,同时输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例如联合阿片类药物与局部麻醉药,通过作用于中枢和外周不同靶点实现协同镇痛,降低单药用量及相关副作用。

5、个体化调整

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及疼痛评估结果调整参数。儿童、老年人或特殊体质者需降低基础输注量,而重大手术或痛阈较低者可适当提高剂量,实现精准镇痛。

术后使用镇痛泵期间需监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警惕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呼吸抑制。患者应保持管路通畅,避免折叠或牵拉,出现异常报警及时通知医护人员。配合早期活动时注意防止跌倒,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减少恶心呕吐发生。镇痛泵撤除后可采用冷敷、体位调整等非药物方式继续缓解疼痛。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急性胰腺炎镇痛药物?

急性胰腺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布桂嗪注射液、硫酸吗啡缓释片、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等镇痛药物。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异常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的炎症反应,剧烈腹痛是主要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镇痛药以避免掩盖病情或加重胃肠功能抑制。

1、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盐酸哌替啶属于阿片类镇痛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μ受体缓解内脏绞痛。该药适用于急性胰腺炎合并中重度腹痛,但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或呼吸抑制,禁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及呼吸频率。

2、盐酸布桂嗪注射液

盐酸布桂嗪为人工合成镇痛药,具有阿片受体激动和调节神经递质双重作用,对胰腺炎引起的持续性钝痛效果较好。可能出现头晕或困倦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需警惕药物依赖性,肝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

3、硫酸吗啡缓释片

硫酸吗啡通过激活中枢阿片受体产生强效镇痛作用,适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顽固性腹痛。该药可能加重胰腺炎患者的肠麻痹,需联合胃肠动力药使用。呼吸功能不全或颅脑损伤患者禁用。

4、氟比洛芬酯注射液

氟比洛芬酯是非甾体抗炎药前体物质,在体内水解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发挥镇痛作用。适用于轻中度胰腺炎疼痛,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禁用于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肾功能不全患者。

5、注射用帕瑞昔布钠

帕瑞昔布钠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且胃肠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合并胃肠功能紊乱的胰腺炎患者,但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高血压患者需谨慎使用。

急性胰腺炎患者镇痛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通过静脉营养支持维持能量需求。疼痛缓解后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刺激胰液分泌。恢复期可进行腹部按摩或热敷等物理方式辅助缓解隐痛,定期复查血淀粉酶及腹部影像学评估病情进展。所有镇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消炎镇痛药有哪些?

消炎镇痛药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这些药物适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及炎症反应,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

1、布洛芬

布洛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适用于关节炎、牙痛、痛经等炎症性疼痛。胃肠功能较弱者可能出现恶心、胃灼热等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2、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抗炎效果较弱。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非炎症性疼痛。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每日用量不宜超过规定剂量,饮酒期间慎用。

3、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兼具抗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哮喘患者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儿童病毒感染期间禁用以防瑞氏综合征。

4、双氯芬酸钠

双氯芬酸钠对关节滑膜炎有显著抑制作用,常用于骨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局部外用制剂可缓解肌肉软组织疼痛。可能引发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者需调整剂量。

5、塞来昔布

塞来昔布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不良反应较少,适合长期需抗炎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时需评估血栓形成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

使用消炎镇痛药期间应避免联合使用同类药物,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慢性疼痛患者建议配合物理治疗,出现黑便、水肿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停药就医。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妊娠晚期禁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日常可通过热敷、适度运动等非药物方式辅助缓解疼痛。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剖腹产镇痛棒有用吗?

剖腹产镇痛棒一般是有用的,可以有效缓解术后疼痛。镇痛棒主要通过持续输注镇痛药物发挥作用,适用于剖腹产术后切口疼痛、宫缩痛等情况。部分产妇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镇痛方式。

镇痛棒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通过硬膜外导管或静脉导管持续给予局部麻醉药或阿片类药物,直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等,这些药物能选择性作用于神经末梢或脊髓背角,减少疼痛刺激向大脑传递。镇痛棒通常可维持48至72小时,覆盖术后最疼痛阶段,产妇能早期下床活动,降低静脉血栓风险。研究显示使用镇痛棒的产妇术后24小时静息疼痛评分可降低一半以上,哺乳启动时间也显著提前。

约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的产妇可能出现镇痛相关并发症。硬膜外镇痛可能导致下肢麻木无力,增加跌倒风险;阿片类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凝血功能障碍或对局麻药过敏的产妇不宜使用硬膜外镇痛棒。部分医院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结合非甾体抗炎药和对乙酰氨基酚,既能增强镇痛效果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术后建议保持镇痛棒导管固定良好,避免扭曲脱落;起床活动时需家属陪同防止跌倒;出现呼吸困难或严重皮肤皮疹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饮食上可适当增加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同时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因镇痛药物可能影响膀胱功能。医护人员会根据疼痛程度和恢复情况逐步调整镇痛方案,确保安全舒适度过术后恢复期。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多汗症 脊柱肿瘤 贾第虫病 过敏性皮炎 慢性额窦炎 喉返神经麻痹 肌红蛋白血症 结核性脑膜炎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