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25人阅读
血小板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避免外伤、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治疗原发疾病等方式改善。血小板偏低可能由营养缺乏、药物副作用、感染、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如瘦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同时可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菠菜、西蓝花、猕猴桃等新鲜蔬菜水果是良好来源。避免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2、避免外伤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出血风险,日常生活中需防止磕碰。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口腔,剃须时选择电动剃须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女性月经期可使用卫生棉条减少出血量。若发生皮肤黏膜出血,应立即压迫止血并就医。
3、药物治疗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能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增殖。严重出血时可短期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但需监测血栓风险。
4、输注血小板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术前患者应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⁹/L以上。输注后需监测是否出现发热、过敏等输血反应,同时排查同种免疫抗体导致的输注无效。
5、治疗原发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需针对病因治疗,如停用肝素钠注射液等导致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白血病患者需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血小板偏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每周监测血常规变化,观察皮肤瘀点、鼻出血等出血倾向。进行轻柔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体质的同时防止外伤。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激素类药物剂量。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警惕颅内出血可能,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