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64人阅读
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风险,长期偏高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出血倾向。血小板增多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主要危害包括血栓栓塞、出血倾向、脾脏肿大等。
1、血栓形成血小板过度聚集易导致微血管血栓,常见于下肢深静脉或冠状动脉。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或脑梗死,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或肢体偏瘫。需通过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干预,严重时需使用肝素钠注射液抗凝。
2、出血倾向血小板功能异常时虽数量增多但质量下降,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渗血或皮下瘀斑。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感染,需纠正原发病。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3、脾脏肿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常有脾脏代偿性增大,可能伴随左上腹闷胀感。脾功能亢进会进一步破坏血细胞,需通过超声监测脾脏体积,必要时采用羟基脲片控制血小板增殖。
4、妊娠并发症孕妇血小板偏高可能诱发胎盘血栓导致胎儿窘迫,增加早产或流产风险。妊娠期需密切监测D-二聚体水平,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用于预防血栓,但须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5、骨髓纤维化长期未控制的血小板增多可能进展为骨髓纤维化,表现为乏力、盗汗和骨痛。需通过骨髓活检确诊,可采用芦可替尼片抑制异常造血,中晚期需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发现血小板计数持续超过450×10⁹/L时应完善JAK2基因检测,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因。日常需避免脱水、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控制红肉及动物内脏摄入,定期监测血常规与凝血功能。突发头痛、胸痛或肢体肿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