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56人阅读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通过免疫抑制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输血支持治疗、药物治疗、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因素、药物或化学物质暴露、病毒感染、免疫异常、放射线损伤等原因引起。
1、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治疗适用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常用药物包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改善造血功能,环孢素软胶囊可调节T淋巴细胞活性。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药浓度,可能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2、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根治手段,适用于年轻且配型相合的患儿。移植前需进行预处理化疗清除异常造血细胞,移植后需使用环孢素软胶囊等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成功移植后造血功能可完全重建,但存在感染、排斥等风险。
3、输血支持治疗输血支持是改善贫血症状的重要措施,包括红细胞悬液和单采血小板输注。反复输血可能导致铁过载,需配合使用去铁胺注射液进行祛铁治疗。输血时应严格配型,预防输血反应,维持血红蛋白在安全水平。
4、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司坦唑醇片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司坦唑醇片可刺激骨髓造血,需持续使用数月见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能提升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感染风险。药物治疗需结合定期骨髓检查评估疗效。
5、预防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易发生严重感染,需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传染源。可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广谱抗生素,并进行血培养指导用药。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居住环境应通风良好,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象,严格遵医嘱用药,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血倾向和感染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