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9人阅读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通过光疗、输血治疗、药物治疗、换血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陷、血红蛋白病、感染等因素引起。
1、光疗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光线促进胆红素分解。光疗适用于轻度溶血性贫血伴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并保护患儿眼睛。光疗设备包括LED光疗灯和光纤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
2、输血治疗当血红蛋白低于临界值或出现心力衰竭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输血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ABO/Rh血型不合者应选择O型Rh阴性红细胞。输血量按10-15ml/kg计算,速度控制在5ml/kg/h以内,输血后需监测生命体征。
3、药物治疗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可通过阻断Fc受体抑制溶血进程,常用剂量为1g/kg。碳酸氢钠注射液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白蛋白注射液可结合游离胆红素。这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4、换血治疗对于重症溶血伴核黄疸风险者可采用双倍量换血疗法。通过脐静脉或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可快速清除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换血量通常为患儿血容量的2倍,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专业团队操作。
5、免疫球蛋白治疗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竞争性抑制抗体与红细胞结合,适用于Rh或ABO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治疗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和血栓风险,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和皮疹。该疗法常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
确诊溶血性贫血的新生儿应住院治疗,家长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体温、尿量及皮肤颜色监测。哺乳母亲应暂停进食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按医嘱补充铁剂和叶酸,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喂养情况及大便颜色,发现异常及时返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