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74人阅读
精神分裂症一般不建议手术治疗,仅在药物难治性病例中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等特定术式。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精神障碍,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社会干预为主。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病理机制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药物治疗通过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发挥作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片、第二代药物如奥氮平片等可有效控制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干预等心理社会康复措施,多数患者可获得症状缓解。手术治疗存在不可逆脑损伤风险,且缺乏长期疗效证据,国内外指南均未将其列为常规治疗手段。
对于病程超过5年、至少3种抗精神病药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患者,经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或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等实验性治疗。这类手术需严格符合伦理审查标准,术后仍需持续药物维持治疗。临床数据显示,仅部分患者术后阴性症状有所改善,但可能伴随记忆减退、人格改变等并发症。
患者应定期至精神科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家属需协助监督服药并创造低应激生活环境。维持期可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和职业康复,急性发作时需及时住院治疗。任何治疗决策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尝试非正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