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95人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由遗传因素、药物或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
1、遗传因素范可尼贫血等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患者通常自幼发病,可能伴有骨骼畸形、皮肤色素沉着等表现。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治疗上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可配合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患者需避免接触可能加重病情的药物或化学物质。
2、药物或化学物质氯霉素、苯等药物或化学物质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这类患者常有明确的接触史,可能在接触后数周至数月发病。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促进造血。严重者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3、电离辐射大剂量电离辐射可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患者多有放射线接触史,造血功能抑制程度与辐射剂量相关。治疗包括输血支持、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剂等免疫抑制治疗。辐射防护是重要预防措施。
4、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等感染可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除贫血症状外,还可有发热、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同时使用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疫苗接种有助于预防部分病毒感染。
5、免疫异常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这类患者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检测到异常免疫活性。治疗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剂联合环孢素软胶囊为主。部分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适量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可能影响造血的药物。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