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83人阅读
溶血性贫血通常与维生素缺乏无直接关联,但维生素E缺乏可能诱发或加重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由红细胞破坏加速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维生素E作为抗氧化剂,其缺乏可能导致红细胞膜氧化损伤,增加溶血风险。
1、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缺乏可能影响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引发溶血。长期脂肪吸收不良、早产儿未补充维生素E等情况易出现缺乏。患者可能出现肌无力、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或注射剂,同时纠正基础病因。日常可适量摄入坚果、植物油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该病属于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与维生素无关。患者红细胞形态异常易被脾脏破坏,表现为黄疸、脾肿大。需通过血涂片和基因检测确诊。轻症可补充叶酸片,重症需行脾切除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溶血危象。
3、自身免疫性溶血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红细胞所致,常见于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临床可见血红蛋白尿、寒战高热。确诊需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治疗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免疫抑制剂,严重时需输注洗涤红细胞。注意预防感染诱发溶血加重。
4、G6PD缺乏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常见的遗传性溶血病因,食用蚕豆或某些药物后易发作。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伴浓茶色尿。确诊需检测G6PD酶活性。发作期需停用诱发药物,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注射液碱化尿液,必要时输血。患者需终身避免接触蚕豆和氧化性药物。
5、感染因素疟原虫、支原体等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或诱发免疫溶血。患者除贫血外多伴发热、肝脾肿大。需通过血培养、血清学检测明确病原体。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分散片抗感染,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缓解溶血。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补充水分维持尿量。
溶血性贫血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避免感染、劳累等诱发因素。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维生素E缺乏者每日可食用30克杏仁或葵花籽,但遗传性或免疫性溶血患者补充维生素并无治疗作用,须严格遵医嘱进行病因治疗。出现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溶血危象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