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27人阅读
近亲输血通常不建议进行,可能引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严重并发症。近亲输血的风险主要有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遗传性疾病传播等。
1、免疫排斥反应近亲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相似度较高,受血者免疫系统可能将供血者淋巴细胞误认为自身细胞而不予清除。这些存活下来的异体淋巴细胞会攻击受血者组织器官,导致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等免疫排斥反应。临床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环孢素软胶囊等进行干预。
2、移植物抗宿主病近亲输血后供体T淋巴细胞在受体体内存活并增殖,可攻击受体皮肤、肝脏和消化道黏膜。典型表现为输血后10-14天出现高热、全身红斑、腹泻和肝功能损害,死亡率超过90%。预防需对血液进行25Gy以上γ射线辐照,破坏淋巴细胞活性。
3、遗传性疾病传播近亲共同携带隐性遗传病基因的概率显著增高,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未经基因检测的亲属间输血可能将致病基因传递给患者。临床发现异常需立即停用血制品,并给予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注射液等替代治疗。
4、血型亚型不合虽然ABO血型系统主要抗原相符,但近亲间可能存在Rh、Kell等血型系统亚型差异。这种隐匿性不合可导致迟发性溶血反应,表现为输血后数日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溶血进展。
5、心理伦理问题近亲输血可能引发家庭伦理冲突,尤其当输血导致并发症时。未成年供血更涉及法律问题。医疗机构应优先选择非亲属志愿献血者,必要时可选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等安全制品。
临床输血应优先选择血库经严格筛查的异体血液。确需亲属供血时,必须进行HLA配型、淋巴细胞毒试验和辐照处理。输血后需密切监测体温、皮肤变化和肝功能指标,出现可疑症状立即报告医生。日常应注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预防贫血,减少输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