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4人阅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反应、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因免疫系统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等症状。
1、遗传因素部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特定基因突变有关。这类患者通常幼年起病,可能伴随其他免疫异常表现。治疗需结合免疫调节,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病情。
2、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可触发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患者除出血症状外,常伴有发热、乏力等感染表现。急性病毒感染相关病例多在2-3个月内自愈,严重时可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等药物干预。
3、自身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因自身抗体错误攻击血小板所致。患者除原发病症状外,可能出现鼻衄、牙龈出血等表现。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可选用甲氨蝶呤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
4、药物反应肝素、奎宁等药物可能诱发药物依赖性抗体,导致血小板急剧下降。通常在用药后1-2周出现瘀点、紫癜等症状。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是关键,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或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5、脾功能亢进脾脏作为血小板主要破坏场所,在脾功能亢进时会加速血小板清除。患者可能伴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对激素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脾切除术,术前需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预防感染。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消化道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女性患者月经期需加强贫血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