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5人阅读
小儿结核病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临床表现评估等方式确诊。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到结核病专科医院或儿科就诊。
1、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是筛查结核感染的常用方法,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观察48-72小时后局部硬结直径判断结果。儿童硬结直径超过10毫米或伴有水疱、坏死时为阳性反应,提示可能存在结核感染。该试验不能区分活动性结核与潜伏感染,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家长需注意避免在注射部位抓挠,防止影响结果判读。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浸润影等结核特征性改变。儿童原发性肺结核常见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即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影像学检查对无痰或少痰的儿童诊断价值较高,但需注意与肺炎、肿瘤等疾病鉴别。检查前家长应帮助儿童去除金属物品,配合医生完成体位固定。
3、病原学检查通过痰液、胃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查找抗酸杆菌是确诊依据。儿童可采用晨起空腹胃液抽取法获取标本,连续3天送检可提高检出率。细菌培养是金标准但耗时较长,快速分子检测如GeneXpert MTB/RIF可在2小时内同时检测结核杆菌及利福平耐药性。家长需协助儿童收集合格标本,避免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4、分子生物学检测核酸扩增技术能快速检测临床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DNA,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常用方法包括实时荧光PCR、恒温扩增等,对肺外结核和菌阴肺结核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测需要专业实验室完成,家长应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申请。分子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干扰诊断。
5、临床表现评估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低热、盗汗、体重不增是儿童结核病常见症状。肺外结核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脑膜炎等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及症状演变过程,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家长需如实提供患儿病史信息,包括结核病接触史、既往治疗情况等,这对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确诊小儿结核病后,家长应严格遵医嘱完成6-9个月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等。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保证患儿充足营养摄入,多食用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食物。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症状改善情况,出现药物过敏或肝功能异常时及时就医调整方案。完成全程规范治疗是避免复发和耐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