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09人阅读
铜中毒可能由遗传代谢异常、职业暴露、饮食摄入过量、药物使用不当、水源污染等原因引起。铜中毒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肝功能异常、溶血性贫血等症状。
1、遗传代谢异常威尔逊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患者体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铜在肝脏、大脑等器官异常蓄积。早期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角膜K-F环等症状。治疗需终身使用青霉胺片、锌剂等驱铜药物,严重时需进行肝移植手术。
2、职业暴露长期从事铜矿开采、冶炼、电镀等工作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过量铜粉尘。工业接触可导致慢性铜中毒,表现为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性皮炎等。职业防护需佩戴防尘口罩、防护手套,工作场所应加强通风除尘措施。
3、饮食摄入过量使用铜制炊具长时间存放酸性食物可能导致铜离子溶出超标。误食含铜杀虫剂或过量服用含铜补充剂也可引发急性中毒。建议避免用铜器盛放醋、果汁等酸性食物,膳食补充剂使用前应咨询医生。
4、药物使用不当长期使用含铜药物如葡萄糖酸铜口服溶液治疗贫血时,若未监测血铜水平可能导致蓄积中毒。部分中药方剂如铜绿假单胞菌制剂使用不当也会增加风险。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清铜和尿铜指标。
5、水源污染铜水管腐蚀或工业废水污染可使饮用水铜含量超标。饮用铜浓度超过1mg/L的水可能引起急性胃肠炎,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肝硬化。建议对老旧铜管定期检测,安装净水设备去除重金属。
预防铜中毒需注意饮食器具选择,避免使用劣质铜制餐具存放食物。职业接触者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定期体检。出现不明原因腹痛、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测血铜、尿铜水平。日常饮食可适当增加锌、铁等微量元素摄入,帮助拮抗铜的吸收。烹饪时优先选用不锈钢、玻璃材质的厨具更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