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脑梗出院后总是头晕能治愈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身体三处发麻 可能发生脑梗?

身体出现单侧肢体、面部或舌头发麻可能是脑梗的早期信号。脑梗相关麻木通常由脑血管栓塞、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颈椎病压迫神经、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需结合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1、单侧肢体麻木:

突发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是脑梗典型表现,多因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导致运动感觉皮层缺血。可能伴随同侧肌力下降、行走不稳,需立即排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急性期可通过溶栓治疗恢复血流,恢复期需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2、面部不对称麻木:

面部单侧麻木伴口角歪斜提示中枢性面瘫,常见于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这种麻木感呈条带状分布,可能伴有味觉减退或眼睑闭合不全。需与贝尔面瘫鉴别,后者无肢体运动障碍。控制血压和抗血小板聚集是基础治疗。

3、舌体麻木伴言语障碍:

舌头发麻伴随言语含糊或吞咽困难,多因延髓或脑桥缺血损伤舌下神经通路。这类患者可能出现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球麻痹症状。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早期使用神经保护剂,严重者需鼻饲饮食防止误吸。

4、颈椎病混淆症状:

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可导致手部麻木,但通常呈节段性分布且与颈部活动相关。不同于脑梗的突发性,这类麻木往往有长期伏案工作史,通过颈椎MRI可鉴别。物理治疗和姿势矫正能有效缓解症状。

5、代谢性疾病影响: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病变,表现为对称性手套袜套样麻木。与脑梗的急性单侧症状不同,这种麻木进展缓慢且伴有血糖异常。需严格控糖并补充B族维生素改善神经代谢。

出现突发性局部麻木时应立即监测血压、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建议低盐低脂,多摄入深海鱼类和深色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血液循环。若麻木持续超过20分钟或进行性加重,需紧急就医排除急性脑血管事件,日常需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筛查。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需要治疗吗?

老年腔隙性脑梗塞通常需要治疗。腔隙性脑梗塞虽病灶较小,但可能引发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等症状,治疗方式主要有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康复训练及生活方式调整。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诱因。通过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降糖药如二甲双胍、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控制指标,可降低再发风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尤为关键。

2、改善脑循环:

尼莫地平、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能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联合使用丁苯酞软胶囊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缓解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3、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预防血栓形成。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严重胃病患者需配合质子泵抑制剂使用。

4、康复训练:

针对平衡障碍可进行单腿站立、串联步态练习;认知训练包括数字记忆、物品分类等。早期介入康复能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强度需根据个体耐受度逐步增加。

5、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下,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30-40分钟,运动时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

患者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每3-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头颅核磁,监测病灶变化。出现新发肢体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家属需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抑郁焦虑情绪可能影响康复效果,必要时需心理干预。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脑栓塞和脑梗塞的区别是什么?

脑栓塞和脑梗塞均属于缺血性脑卒中,但发病机制与病因存在本质差异。脑栓塞由外部栓子阻塞脑血管引起,脑梗塞则因脑部血管本身病变导致局部供血中断。

1、病因差异:

脑栓塞的栓子多来源于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脏瓣膜病,或颈动脉斑块脱落。脑梗塞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玻璃样变等血管自身病变引发,高血压、糖尿病是主要危险因素。

2、发病特点:

脑栓塞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内达高峰,多伴有意识障碍。脑梗塞起病相对缓慢,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常见于晨起时发现肢体偏瘫。

3、病变范围:

脑栓塞多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较大且边界清晰。脑梗塞病灶大小不一,腔隙性梗塞多见于基底节区,呈多发性小病灶。

4、影像学表现:

脑栓塞CT早期可见血管高密度影,MRI显示楔形梗死灶。脑梗塞CT初期可能阴性,24小时后出现低密度区,MRI弥散加权成像能更早检出病灶。

5、治疗侧重:

脑栓塞需紧急溶栓并处理原发病,如抗凝治疗房颤。脑梗塞侧重改善脑循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控制三高、戒烟限酒,每日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摄入,减少盐分与饱和脂肪酸。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房颤患者需遵医嘱抗凝治疗。出现突发性头痛、言语不清或肢体无力时立即就医,争取4.5小时黄金救治时间窗。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心梗患者出院后血压低正常吗?

心梗患者出院后血压偏低可能是正常现象,但也需警惕潜在风险。血压偏低主要与心肌功能恢复期、药物作用、血容量不足、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心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

1、心肌功能恢复期:

心肌梗死后受损心肌需要时间修复,收缩力暂时减弱可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此阶段血压偏低属于代偿性生理变化,通常伴随轻微头晕乏力,随着心脏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会逐渐改善。

2、药物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等心梗二级预防药物具有降压效果。药物剂量需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调整,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血容量不足:

恢复期过度限制钠盐摄入或利尿剂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建议每日监测体重变化,保持尿量在1000-1500毫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电解质平衡。

4、自主神经调节异常:

心肌缺血可影响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导致体位变化时血压调节延迟。表现为从卧位起身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柱,需通过渐进式体位改变和弹力袜辅助改善。

5、心功能不全:

大面积心梗后可能出现泵功能衰竭,此时低血压常伴随呼吸困难、下肢水肿。需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射血分数,必要时联合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心梗恢复期患者应保持每日早晚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避免突然体位改变。饮食可适当增加山药、红枣等健脾益气食材,运动建议从床边坐立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步行训练。出现持续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伴意识模糊时需立即就医。康复过程中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超,根据检查结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脑梗塞2年了吃脑心通有用吗?

脑梗塞2年后服用脑心通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结合个体情况评估。脑心通的主要功效包括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是否继续使用需考虑当前症状改善程度、药物耐受性及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

1、药物适应症:

脑心通胶囊的成分为黄芪、丹参、当归等中药,适用于中风后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对于发病2年的脑梗塞患者,若仍存在明显气虚血瘀证候如乏力、舌质紫暗,持续使用可能有助于改善微循环。但需注意该药对急性期血栓溶解无直接作用。

2、病程阶段影响:

脑梗塞2年后已进入后遗症期,神经功能缺损多趋于稳定。此时药物治疗重点应转向二级预防和功能康复,单纯依赖脑心通效果有限。建议通过头颅影像学评估当前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再决定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3、联合治疗需求:

长期脑梗塞患者常需多靶点干预。除中成药外,通常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等基础治疗。若合并糖尿病还需控制血糖,单独使用脑心通无法全面覆盖这些治疗需求。

4、个体差异考量:

部分患者服用脑心通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或皮疹等不良反应。对于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密切监测用药反应。同时应注意该药与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5、疗效评估标准:

判断脑心通是否有效需客观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可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变化、日常生活能力测试等指标量化。若用药6个月后功能评分无显著提升,建议在神经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塞后遗症期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应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40分钟以改善心肺功能。同时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每6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康复训练应侧重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手段。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对预防复发尤为重要,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鼻咽癌 鼓膜炎 颧骨骨折 黑布拉痒疹 面部肉芽肿 皮肤血管瘤 恶性黑色素瘤 酒精性心肌病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