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乳头疼,流黄水怎么回事

3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建 住院医师
漳县盐井乡卫生院
立即预约
张坤 住院医师
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万金利 住院医师
无极爱尔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缺氧性脑病怎么办?

小儿缺氧性脑病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治疗、药物治疗、亚低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小儿缺氧性脑病通常由围产期窒息、严重肺部疾病、心脏疾病、脑血管异常、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理患儿口鼻分泌物,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除呼吸道阻塞物。对于严重呼吸困难者需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确保氧气有效输送到脑组织。该措施能迅速改善机体氧合状态,避免脑细胞进一步受损。

2、吸氧治疗

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浓度40%-60%的氧气,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4%-98%。对于严重病例可采用高压氧治疗,在2-2.5个大气压下间断吸入纯氧,每次60-90分钟。氧疗能纠正组织缺氧,促进受损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促进脑细胞代谢,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改善脑微循环,苯巴比妥钠注射液控制惊厥发作。药物需根据患儿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静脉给药时需监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药物治疗可减轻脑水肿,保护未受损神经元。

4、亚低温治疗

在发病6小时内将患儿核心体温控制在33-34℃维持72小时,使用冰帽、冰毯等设备配合肌松剂和镇静剂。缓慢复温时每小时升高体温0.25-0.5℃。亚低温能降低脑代谢率,减少氧自由基产生,抑制细胞凋亡途径。

5、康复训练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训练等康复干预。采用Bobath技术抑制异常姿势,通过被动关节活动维持肌张力,利用视听刺激促进神经重塑。持续6个月以上的系统训练可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认知能力。

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指标,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每公斤体重2-3克,适当补充DHA和维生素E。进行水疗、音乐疗法等感官刺激时注意观察患儿反应,避免剧烈摇晃和过度疲劳。建议每3个月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持续追踪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通过亲子互动促进心理发育。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小中风的症状是什么?

小中风一般是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见症状包括突发单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和短暂性视力障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脏栓子脱落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症状且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单侧肢体无力多发生在上肢或下肢,表现为持物不稳或行走拖沓。言语不清包括构音障碍和理解表达困难,常被误认为疲劳所致。短暂性视力障碍多为单眼黑蒙或视野缺损,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分钟不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但很少伴随意识丧失。这些症状具有一过性特点,发作后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

出现疑似小中风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脑血管病变,日常需控制血压血糖并避免剧烈运动。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患抽动症的发病率究竟高不高啊??

小儿抽动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通常在儿童期发病。

抽动症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约为1%-3%,男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该病多在5-10岁发病,部分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抽动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等有关。临床上常见的抽动表现包括眨眼、耸肩、清嗓子等,症状可时轻时重,受情绪、压力等因素影响。

虽然抽动症发病率不高,但家长仍需重视。若发现孩子出现不自主的抽动症状,建议带孩子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症状特点、持续时间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能建议脑电图等检查。对于确诊的患儿,治疗上可采用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非药物干预,严重者可考虑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关注抽动症状,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减少精神压力。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头往左侧睡就头晕怎么回事?

头往左侧睡就头晕可能与耳石症、颈椎病或血压异常有关。

耳石症患者在头部转向特定位置时,耳石脱落会刺激半规管引发短暂眩晕,常伴随眼球震颤。颈椎病患者因椎动脉受压导致脑供血不足,转头时可能加重头晕,多伴有颈肩酸痛。血压异常者在体位变化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目眩。针对耳石症可通过手法复位治疗,颈椎病需结合牵引和康复训练,血压问题需监测并调整用药。

日常应避免突然转头,睡眠时使用合适高度的枕头,起床时动作放缓。若症状反复出现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梗是怎么形成的,怎么预防?

脑梗主要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形成的,可通过控制血压、调整饮食、规律运动等方式预防。

脑梗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最终引发血栓堵塞脑血管。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梗风险。遗传因素在某些家族性脑梗病例中起重要作用。脑梗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头痛、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预防脑梗需从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两方面入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内是关键,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并遵医嘱用药。饮食上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对于有脑梗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日常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热门标签

痒疹 宫颈糜烂 鼻前庭炎 食管囊肿 肾动脉瘤 急性荨麻疹 外耳胆脂瘤 肌无力综合征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