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56人阅读
休克按病因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梗阻性休克等类型。
1、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休克状态。常见原因包括严重外伤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体液丢失等。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症状。治疗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选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扩容剂,同时针对原发病进行止血或手术干预。
2、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严重受损引起,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临床表现为血压显著下降、四肢厥冷、意识障碍等。需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必要时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急诊血运重建。
3、分布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因血管张力异常导致血流分布失衡,主要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需早期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过敏性休克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注射液,神经源性休克可能需要使用盐酸米多君片提升血管张力。
4、梗阻性休克梗阻性休克由心血管通路机械性阻塞所致,如肺栓塞、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患者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奇脉等特征性表现。治疗需解除梗阻因素,肺栓塞可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溶栓,心包填塞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
休克患者应立即平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尿量。不同类型休克需针对性处理,所有休克患者均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并吸氧。休克属于危重情况,须立即送医救治,转运途中需持续监测并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恢复期患者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保持均衡饮食,定期复查心功能及电解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