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92人阅读
阑尾类癌存在转移可能,但概率较低。转移风险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分级等因素有关,常见转移部位包括区域淋巴结和肝脏。
1、肿瘤大小直径超过2厘米的阑尾类癌转移风险显著增加,建议术后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检查。
2、浸润深度肿瘤突破浆膜层时转移概率升高,需根据病理结果评估是否需补充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可考虑使用奥曲肽控制症状。
3、病理分级高增殖活性(Ki-67指数超过3%)的阑尾类癌更具侵袭性,转移监测中推荐联合使用5-羟色胺检测和CT增强扫描。
4、远处转移肝脏是最常见血行转移靶器官,确诊转移后可选用兰瑞肽治疗或肝动脉栓塞术,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需评估手术清扫范围。
确诊阑尾类癌后应每3-6个月随访1次,监测项目包括血清嗜铬粒蛋白A和24小时尿5-HIAA,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