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5人阅读
褥疮和糖尿病足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褥疮多由局部长期受压导致,常见于骨突部位;糖尿病足则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相关,好发于足部。两者可通过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1、病因差异褥疮是因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缺血缺氧性损伤,常见于卧床患者。糖尿病足则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高血糖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感染相关。前者为机械性损伤,后者属于代谢性疾病继发损害。
2、好发部位褥疮好发于骶尾部、足跟、股骨大转子等骨突受压部位。糖尿病足主要发生在足底、足趾及足踝等受力或易摩擦区域,常对称分布。褥疮位置与体位相关,糖尿病足则与神经感觉减退区域的机械损伤有关。
3、临床表现褥疮早期表现为受压部位红斑,进展为水疱、浅表溃疡,严重时可见肌肉或骨外露。糖尿病足初期可能出现足部麻木、刺痛,后期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常伴感染、坏疽,创面多呈干性坏死或湿性腐烂特征。
4、辅助检查褥疮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必要时行创面细菌培养。糖尿病足需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下肢血管超声、神经电生理等。踝肱指数测定和经皮氧分压检测有助于评估下肢血供情况。
5、治疗原则褥疮以减压护理、创面清创和抗感染为主,可使用银离子敷料或生长因子凝胶。糖尿病足需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严重者需血管重建手术,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前列腺素E1注射液等。两者均需营养支持,但糖尿病足还需严格代谢管理。
预防褥疮需定期翻身、使用减压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糖尿病足患者应每日检查足部,避免外伤,选择宽松鞋袜,控制血糖在达标范围。出现皮肤破损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感染加重。两类患者均需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褥疮患者可适当增加锌元素补充,糖尿病足患者需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