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24人阅读
腹股沟疝气可能由腹壁薄弱、腹压增高、遗传因素、慢性疾病及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治疗、佩戴疝气带等方式干预。
1、腹壁薄弱先天性腹股沟区解剖结构缺陷或后天性肌肉退化可能导致腹壁薄弱。常见于未闭合的鞘状突或腹横筋膜缺损,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包块。轻度症状可通过加强核心肌群锻炼改善,严重者需行腹腔镜疝修补术或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
2、腹压增高长期咳嗽、便秘、排尿困难或重体力劳动等持续性腹压增高因素,可能迫使腹腔脏器突破薄弱区形成疝气。伴随坠胀感或疼痛,建议控制原发病因,必要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进行修补手术。
3、遗传因素结缔组织发育异常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增加发病概率,此类患者常合并其他部位疝气。需避免剧烈运动,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但根治仍需手术干预。
4、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导致长期腹压改变,可能诱发疝气。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改善排尿,同时考虑使用疝气带临时固定。
5、年龄增长中老年患者因肌肉萎缩、胶原蛋白流失更易发病,表现为站立时包块突出而平卧消失。建议减少负重活动,可选用复合疝修补装置进行腹膜前间隙修补术。
日常应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提举重物,肥胖者需控制体重。术后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若出现包块嵌顿伴剧烈疼痛需立即就医,防止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