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21人阅读
小儿积食发烧通常表现为进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可能伴随腹胀、口臭、食欲下降等症状。积食发热主要由胃肠功能紊乱引起,与食物滞留发酵产热、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积食发热多发生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过度进食或食用难消化食物后易诱发。发热通常持续12-48小时,体温波动与排便情况相关,排便后体温可逐渐下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反复低热,尤其在夜间或进食后加重。长期积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若积食发热超过72小时未缓解,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需警惕继发感染。少数患儿可能因积食诱发肠套叠,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大便,此时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先天性代谢异常患儿积食发热时可能伴随意识改变或抽搐等严重症状。
家长应记录患儿发热时间、体温变化及排便情况,避免强制喂食。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选择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若发热持续或出现精神萎靡、呕吐胆汁等症状,须及时就医排查肠梗阻、感染等疾病。日常需培养规律进食习惯,控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餐后适当活动有助于预防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