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肺气虚最好锻炼方式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高血压最佳锻炼时间?

高血压患者的最佳锻炼时间通常是清晨或傍晚,具体选择需结合血压波动规律和个人作息。主要有避免晨峰时段、监测晨起血压、优先有氧运动、控制运动强度、注意环境温度等因素。

1、避免晨峰时段

人体血压在清晨6-10点会出现自然升高现象,称为晨峰血压。高血压患者此时段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建议避开该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可选择晨峰过后或下午血压相对平稳时锻炼,降低心脏负荷。晨练前建议测量静息血压,收缩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应暂停运动。

2、监测晨起血压

部分患者存在夜间高血压或清晨血压骤升现象,这类人群尤其需要监测起床后1小时内的血压值。若晨起血压持续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将锻炼时间调整至下午4-6点。此时交感神经活性较低,血管舒张程度较好,运动安全性更高。

3、优先有氧运动

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适合在血压较低时段进行。这些运动能促进一氧化氮分泌,帮助血管舒张。每次持续30-40分钟,每周5次以上可产生持续降压效果。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以防脱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

4、控制运动强度

采用心率储备法计算适宜强度,即220-年龄-静息心率×40%-60%+静息心率。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但微微出汗为度。避免憋气用力动作,如举重、俯卧撑等可能引发血压骤升的无氧运动。合并冠心病者需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评估后再制定方案。

5、注意环境温度

寒冷刺激易引发血管收缩,冬季锻炼应选择室内或正午时段。夏季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动前后及时补充水分。温度骤变时血压易波动,从室内到户外需有10-15分钟适应期。雾霾天气建议改为室内运动,减少污染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

高血压患者建立规律运动习惯比纠结具体时段更重要。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分次进行。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变化,避免餐后立即运动。合并糖尿病者需防范低血糖,可随身携带糖果。运动时出现头晕、胸痛应立即停止并就医。长期坚持科学锻炼可使收缩压降低5-8毫米汞柱,但不可擅自停用降压药物。根据医生建议动态调整运动方案,定期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骨折中期怎么锻炼好?

骨折中期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等长收缩练习、辅助器械训练、渐进性负重训练、平衡协调训练等方式促进康复。骨折中期通常指骨折后3-8周,此时骨痂开始形成,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

1、关节活动度训练

骨折中期邻近关节可能出现僵硬,可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被动或主动关节屈伸活动。上肢骨折可做腕关节环绕、手指抓握练习,下肢骨折可进行踝泵运动、膝关节屈曲训练。每日重复进行,每次持续10-15分钟,避免暴力牵拉导致二次损伤。

2、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针对骨折部位周围肌肉群进行静态收缩训练,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臀肌收紧练习等。肌肉收缩时保持关节位置不变,每次收缩维持5-10秒,每组10-15次。这种训练可增强肌力而不引起骨折端移动,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

3、辅助器械训练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合适辅助器具,上肢骨折可使用握力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下肢骨折可在拐杖或支具保护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逐步增加器械阻力或负重比例,促进功能恢复。

4、渐进性负重训练

下肢骨折患者在骨痂形成稳定后,可从脚尖点地开始逐步过渡到部分负重。使用体重秤控制负重量,初期不超过体重的三分之一,每周增加10%-15%负重量。配合水中行走训练可减轻关节压力,需在康复治疗师监督下进行。

5、平衡协调训练

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可改善骨折肢体的本体感觉。初期可扶墙或扶椅保持稳定,逐渐过渡到无辅助站立。训练时需有人保护防止跌倒,每日2-3次,每次5-8分钟,有助于恢复日常活动能力。

骨折中期锻炼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X线检查结果调整方案。保持高蛋白饮食有助于骨痂形成,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骨骼愈合的不良习惯,睡眠时保持患肢抬高减轻肿胀。如锻炼后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加重,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复查。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胰腺炎锻炼有好处吗?

胰腺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适度锻炼有一定好处,但急性发作期应禁止运动。胰腺炎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运动建议需根据疾病分期、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调整。

胰腺炎恢复期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规律化,同时能帮助控制体重和血糖水平。运动时需注意监测心率变化,保持心率在靶心率范围内,避免因运动强度过大导致胰腺供血异常。运动前后应补充适量水分,选择饭后1-2小时进行,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急性胰腺炎发作期或存在胰管梗阻、胰腺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时,剧烈运动可能加重腹痛或诱发出血。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或糖尿病并发症时,过度运动可能引发低血糖或加重器官负担。这类情况下应严格卧床休息,待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后再逐步恢复活动。

胰腺炎患者运动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每天5-10分钟低强度运动开始,根据耐受度逐步增加时长。运动前后避免高脂饮食,选择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迫。建议在主治医师和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定期复查血淀粉酶和影像学检查,出现腹痛加剧、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同时需配合戒烟限酒、低脂饮食等综合管理措施。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脾肺气虚怎么调理?

脾肺气虚可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中药调理、穴位按摩、作息调整等方式改善。脾肺气虚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表现为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

1、饮食调理

脾肺气虚患者宜选择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莲子、芡实等,可煮粥或炖汤食用。山药富含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有助于消化吸收;莲子能补脾止泻,养心安神;芡实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日常可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2、运动锻炼

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肺功能,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可促进脾胃运化;太极拳的缓慢深呼吸能增强肺活量。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耗气。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3、中药调理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能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含黄芪、人参等,可升阳举陷。中成药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也可选用。需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浓茶等破气食物。

4、穴位按摩

常按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可改善脾肺气虚。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是强壮要穴;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日早晚用拇指按压各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配合艾灸效果更佳,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5、作息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对恢复脾肺功能至关重要。建议早睡早起,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伤气。午间可小憩30分钟以养阳气。注意保暖,尤其腹部和背部,防止外邪侵袭。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忧思过度伤脾。工作间隙适当闭目养神,减少气血消耗。

脾肺气虚调理需综合多种方法,饮食上可多吃黄色食物如小米、南瓜等,配合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补品。日常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其他器质性疾病。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脾肺功能,提升整体健康状态。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手抖通过锻炼不抖了?

手抖通过锻炼改善的情况通常见于生理性震颤或轻度特发性震颤,可能与肌肉协调性增强、神经适应性改善有关。但病理性震颤如帕金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仍需医学干预。

生理性震颤患者通过规律锻炼可增强肌肉控制力,尤其是有氧运动和精细动作训练。快走、游泳等低冲击运动能提升小脑协调功能;握力器训练、书法练习等可改善手部肌肉稳定性。部分患者因焦虑诱发的震颤也可通过瑜伽、深呼吸等放松训练缓解。锻炼需长期坚持,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才能维持效果。

病理性震颤患者仅靠锻炼难以根治。帕金森病震颤与多巴胺神经元退化相关,需配合左旋多巴、普拉克索等药物;甲亢震颤需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这类患者锻炼应以平衡训练为主,避免高强度运动诱发跌倒。若锻炼后震颤复发或加重,需及时排查威尔逊病、肝性脑病等代谢性疾病。

建议手抖患者建立运动日记记录震颤变化,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兴奋剂。锻炼需循序渐进,初期可配合物理治疗师指导。若伴随僵硬、行动迟缓等症状,或震颤影响持物、书写等日常功能,应尽早就诊神经内科进行肌电图、血液检查等评估。日常生活中使用加重餐具、防抖笔等辅助工具也能提升生活质量。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热门标签

花粉症 恶性蓝痣 慢性喉炎 盆腔囊肿 孢子丝菌病 肝内钙化灶 慢性乳突炎 生长抑素瘤 口腔扁平苔癣 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