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帕金森

起步困难的帕金森病患者起步时如何做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哪些药物会引起的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

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由抗精神病药、钙拮抗剂、胃肠动力药、抗抑郁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药物引起。常见诱发药物包括氟哌啶醇、桂利嗪、多潘立酮、氟西汀和胺碘酮等。

1、抗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可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这类药物引起的帕金森样症状通常在用药数周至数月后出现,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等引发风险相对较低。

2、钙拮抗剂:

桂利嗪、氟桂利嗪等脑血管扩张药物可能干扰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神经传递。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治疗眩晕或偏头痛时,约5%-10%患者会出现双侧对称的帕金森症状,停药后症状多可逐渐缓解。

3、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等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老年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时更易出现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建议使用不超过1个月,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4、抗抑郁药: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可能通过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系统平衡引发锥体外系症状。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也有类似风险,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运动功能变化。

5、抗心律失常药:

胺碘酮等钠通道阻滞剂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该药脂溶性高且半衰期长,长期使用可蓄积于基底神经节,导致持续性运动障碍,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者需特别注意用药监测。

预防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用。老年患者用药前应评估神经系统基础状况,用药期间定期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或更换药物。日常可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舒缓运动,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和深绿色蔬菜,避免高脂饮食加重神经系统负担。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情绪状态也有助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住院前应做哪些准备?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住院前需做好心理调整、物品整理、医疗资料准备、生活安排和术前沟通五项准备。

1、心理调整:

患者及家属需提前了解手术流程和风险,可通过医院宣教资料或专业咨询缓解焦虑。建议与术后康复病友交流经验,建立积极治疗预期。儿童患者可采用游戏疗法熟悉医疗环境,避免住院后产生恐惧心理。

2、物品整理:

准备宽松棉质开衫衣物、防滑拖鞋及个人卫生用品,避免携带金属饰品。携带病历本、既往检查报告等医疗文件,备齐医保卡和身份证件。婴幼儿需准备专用奶粉、纸尿裤等护理物品。

3、医疗资料:

整理近三个月内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原始报告,列出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及剂量。若有过敏史或特殊体质需单独备注,携带疫苗接种记录本。既往手术患者需准备详细的手术记录复印件。

4、生活安排:

提前安排好工作交接或学业请假事宜,确定住院期间家庭照护人员排班。暂停健身、游泳等剧烈运动,术前一周保持规律作息。做好宠物寄养、植物养护等家务事项的预先处理。

5、术前沟通:

与主刀医生确认手术方案和替代方案,了解术后ICU观察流程。签署知情同意书前充分沟通疑虑,明确探视时间和联系方式。特殊血型患者需提前与血库确认备血情况。

住院前两周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但需避免屏气动作。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准备住院期间可阅读的书籍或电子设备,但需提前咨询医院电子设备使用规定。术后康复期营养补充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帕金森病人的精神方面会出现哪些问题?

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认知功能障碍、幻觉和睡眠障碍。

1、抑郁:

约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这与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减少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出现,需要及时心理干预和抗抑郁治疗。

2、焦虑:

焦虑障碍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生率约为30%-40%,表现为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焦虑症状与疾病本身导致的神经生化改变有关,也可能源于对疾病进展的担忧。部分患者会出现"关期焦虑",即药物疗效减退时加重的焦虑状态。

3、认知功能障碍:

约80%的帕金森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痴呆,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注意力下降和视空间能力减退。这种认知损害与路易小体在大脑皮层沉积有关,属于皮质下痴呆类型。早期识别认知障碍有助于采取干预措施延缓进展。

4、幻觉:

约20%-40%的患者会出现视幻觉,通常表现为看到不存在的人或动物。幻觉多与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有关,也可能由疾病本身导致的感觉信息处理异常引起。夜间幻觉更为常见,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5、睡眠障碍: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特征性睡眠问题,表现为梦境演绎行为。此外还常见失眠、白天过度嗜睡和睡眠呼吸暂停。睡眠障碍既可能是疾病早期信号,也可能由药物副作用或夜间运动症状加重导致。

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症状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或散步,有助于改善情绪和睡眠。饮食上可增加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帮助调节情绪。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定期复诊评估精神症状变化,必要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严重抑郁或幻觉应及时就医。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帕金森病人说话不清楚有没有解决办法?

帕金森病人说话不清楚可通过言语训练、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和手术调整等方式改善。该症状通常由肌肉僵硬、运动迟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压力和疾病进展等因素引起。

1、言语训练:

针对构音障碍进行专业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控制练习、发音器官协调训练和语速节奏调节。通过重复性发音练习可增强面部肌肉控制力,改善音量过小、语调单一等问题。建议选择医院康复科或专业言语治疗师指导训练。

2、药物治疗:

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调整多巴胺能药物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左旋多巴、普拉克索和司来吉兰。药物可缓解基底节区多巴胺缺乏导致的运动障碍,间接改善构音肌肉协调性。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口干等副作用加重言语困难。

3、物理治疗:

通过颈部肌肉放松按摩、面部温热敷等物理手段缓解构音肌群僵硬。低频电刺激可增强舌骨肌群运动协调性,超声治疗有助于改善声带振动功能。需配合呼吸训练增强肺活量,维持足够发音气流。

4、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可缓解因言语障碍产生的社交焦虑,团体治疗提供安全表达环境。心理支持能改善患者因自卑导致的主动沉默现象,通过放松训练减少应激性肌肉紧张对发音的影响。

5、手术调整:

对药物难治性震颤或肌张力障碍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术可能改善相关症状。手术通过调节丘脑底核神经电活动,间接缓解构音肌群不自主运动。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及风险收益比。

日常建议保持每天30分钟晨间发音练习,选择诗歌朗读等趣味性训练。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欧米伽3脂肪酸,避免过硬食物增加咀嚼负担。鼓励参与合唱等团体活动,通过音乐节奏辅助语言韵律训练。冬季注意颈部保暖防止肌肉僵硬加重,使用加湿器保持呼吸道湿润。定期进行肺功能锻炼如吹蜡烛游戏,家属交流时应给予足够耐心和积极反馈。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DBS手术缓解帕金森病的震颤、僵直?

DBS手术可有效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和僵直症状。DBS手术通过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器调节异常神经活动,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主要适用于药物控制不佳的中晚期患者。

1、手术原理:

DBS手术通过植入电极靶向刺激丘脑底核或苍白球内侧部等运动调节中枢,利用高频电脉冲抑制异常神经电活动。这种可逆性神经调节能有效阻断帕金森病病理环路,改善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导致的运动症状。

2、适应症选择:

手术适合病程5年以上、对左旋多巴类药物反应良好的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需排除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及脑萎缩等禁忌症。术前需进行严格的药物试验和影像学评估,确保手术预期效果。

3、症状改善:

震颤症状在术后开机即刻可缓解60%-90%,肌强直和运动迟缓在参数调整后逐渐改善。多数患者术后可减少30%-50%的药物用量,部分患者可停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症状改善效果可持续5-10年。

4、手术风险:

术中出血和电极移位发生率约1%-3%,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设备故障等并发症。部分患者会出现构音障碍、步态异常等刺激相关副作用,多数可通过参数调整缓解。需定期随访维护设备。

5、术后管理:

术后1个月启动刺激参数程控,需多次调整达到最佳效果。患者需避免接触强磁场环境,随身携带识别卡。建议每3-6个月复查电池状态,平均5-7年需更换脉冲发生器。

术后康复期建议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游泳等改善运动协调性,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预防骨质疏松。家属需协助记录症状变化日记供医生参考,避免患者自行调整刺激参数。心理支持对适应新治疗模式尤为重要,可参加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定期神经科随访能及时发现药物与刺激的协同问题,必要时需调整治疗方案。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腹茧症 腱鞘囊肿 淋巴管炎 脑动脉瘤 创伤性耳聋 急性根尖周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 变形杆菌性肺炎 勒夫勒心内膜炎 皮下脂肪肉芽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