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湿疹

角化质湿疹怎么治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严重呕吐电解质紊乱怎么治?

严重呕吐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补液治疗、电解质补充、病因治疗、营养支持和监测调整等方式改善,通常由胃酸丢失、钾钠失衡、脱水、基础疾病和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

1、补液治疗:

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是纠正脱水的首要措施。对于严重呕吐患者,体液丢失常伴随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根据脱水程度调整补液速度,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量。儿童及老年人应使用精密输液泵调控。

2、电解质补充:

低钾血症需静脉补充氯化钾溶液,浓度不超过0.3%。低钠血症患者采用3%高渗盐水缓慢纠正,24小时血钠上升不超过8mmol/L。同时监测血镁、血钙水平,必要时补充门冬氨酸钾镁或葡萄糖酸钙。

3、病因治疗:

急性胃肠炎需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幽门梗阻需胃肠减压。妊娠剧吐患者推荐维生素B6联合多西拉敏。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需降低颅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胰岛素治疗。

4、营养支持:

呕吐缓解后逐步过渡至清流质饮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渗食物。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肠内营养支持,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更易吸收。恢复期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及锌元素促进黏膜修复。

5、监测调整:

每4-6小时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重点关注血钾波动。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尿量维持在0.5ml/kg/h以上。心电图监测T波变化可反映血钾异常,出现U波提示低钾血症需紧急处理。

恢复期应保持少量多次饮水习惯,每日分6-8次摄入含钠钾的口服补液盐。避免空腹食用高糖食物诱发反应性低血糖。可尝试生姜制品缓解恶心感,但妊娠期需谨慎。建议记录呕吐诱因及伴随症状,定期复查电解质直至稳定。长期反复呕吐需完善胃镜、腹部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透明质酸每天擦的后果是什么?

透明质酸每天外用通常安全,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皮肤依赖或轻微刺激。常见后果包括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局部过敏反应、成分吸收饱和、护肤品效果下降以及不当配伍引发的副作用。

1、屏障功能减弱:

长期高频使用高浓度透明质酸可能干扰皮肤自身保湿机制。透明质酸通过吸附环境水分发挥作用,若未配合封闭性保湿剂,反而会加速表皮水分蒸发。建议与含神经酰胺、胆固醇的乳液搭配使用,每周可间隔1-2天停用以恢复皮肤自我调节能力。

2、局部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交联剂或防腐剂成分敏感,每日接触可能诱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使用部位红斑、瘙痒或脱屑,尤其常见于含苯氧乙醇的配方。出现症状需立即停用,并咨询医生是否需使用抗组胺药物。

3、成分吸收饱和:

皮肤对透明质酸的吸收存在上限,每日补充超过500道尔顿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时,多余成分会堆积在角质层。这可能导致后续护肤品渗透受阻,出现搓泥现象。建议交替使用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产品。

4、护肤效果下降:

持续单一使用透明质酸会使皮肤产生适应性,保湿效果逐渐减弱。实验数据显示连续使用28天后,皮肤含水量增幅会降低40%。建议每季度更换保湿体系,可穿插使用泛醇或尿素类产品。

5、配伍禁忌风险:

与含酒精、果酸或维A酸的产品同时高频使用,可能破坏透明质酸分子结构。酸性环境会使透明质酸降解失效,而碱性环境则可能引发胶体凝结。建议早晚分时段使用,或间隔30分钟以上。

日常护理建议搭配温和的氨基酸洁面,水温控制在32-35℃避免破坏透明质酸活性。室内湿度低于60%时建议使用加湿器,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可适量食用银耳、山药等富含植物多糖的食物,从内源性途径促进透明质酸合成。若出现持续刺痛或脱皮,需停用所有功效型护肤品并就诊皮肤科。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间充质软骨肉瘤如何鉴别诊断?

间充质软骨肉瘤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主要需与普通软骨肉瘤、尤文肉瘤、骨肉瘤、滑膜肉瘤及转移性肿瘤区分。

1、影像学特征:

间充质软骨肉瘤在X线片上多表现为溶骨性破坏伴点状钙化,CT可清晰显示肿瘤内钙化灶及软组织侵犯范围,MRI有助于评估骨髓浸润和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普通软骨肉瘤钙化更明显且边界相对清晰,而尤文肉瘤通常无钙化表现。

2、病理学检查:

组织学上可见双相性结构,即未分化小圆细胞与分化良好的透明软骨岛混合存在。免疫组化显示小圆细胞对CD99呈阳性反应,软骨区域S-100蛋白阳性。需注意与尤文肉瘤的弥漫性小圆细胞及骨肉瘤的异型骨样基质鉴别。

3、临床表现:

好发于10-30岁青少年,疼痛和局部肿块是最常见症状,病程进展较快。普通软骨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且生长缓慢,滑膜肉瘤多发生于关节附近,转移性肿瘤常有原发灶病史。

4、分子生物学:

约50%病例存在HEY1-NCOA2基因融合,这是区别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的重要特征。尤文肉瘤具有EWSR1基因重排,滑膜肉瘤存在SS18-SSX融合基因。

5、特殊检查: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可显示病灶代谢活性,PET-CT有助于评估全身转移情况。普通软骨肉瘤代谢活性较低,骨肉瘤和转移瘤常表现为多发性浓聚灶。

确诊需综合多项检查结果,建议在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肿块时尽早就医。日常应注意避免患处剧烈运动,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术后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维持关节功能,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高纤维饮食为主,适当补充抗氧化物质有助于组织修复。

张楠

主任医师 济南市中心医院 肿瘤综合科

皮肤角化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皮肤角化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慢性刺激、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部分皮肤角化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如毛囊角化病、鱼鳞病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这类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异常,导致角质层过度增厚,形成特征性鳞屑或丘疹。

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A缺乏会干扰上皮细胞正常分化,使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过度。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能导致毛囊角化过度,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伴毛囊性丘疹。

3、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皮肤代谢。甲状腺激素不足会减缓表皮更新速度,导致角质堆积;高血糖状态则可能引发皮肤微循环障碍。

4、慢性刺激:

长期机械摩擦、紫外线照射或化学物质接触可诱发局限性角化过度。常见于手掌、足底等易受摩擦部位,表现为皮肤增厚、皲裂,属于保护性反应。

5、免疫异常: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其发病机制涉及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促使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周期缩短,表皮更替加速,形成银白色鳞屑性斑块。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湿润,使用含尿素、水杨酸等成分的保湿剂软化角质;避免过度清洁和热水烫洗;冬季加强手足防护,穿戴棉质手套袜子;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摩擦患处。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毛周角化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毛周角化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失调、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毛周角化病具有家族聚集性,约30%-50%患者存在家族史。该病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特定基因突变可导致毛囊口角化异常。目前已知与FLG基因突变相关,该基因编码的丝聚蛋白对角质形成有重要作用。

2、维生素A缺乏:

维生素A参与皮肤上皮细胞正常分化过程。长期缺乏会导致毛囊上皮过度角化,形成角栓堵塞毛囊口。常见于挑食、消化吸收障碍或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视黄醇水平低于0.7μmol/L时可出现典型症状。

3、内分泌失调:

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诱发或加重症状。雄激素促进皮脂分泌和毛囊角化,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发病率显著增高,常伴随月经紊乱和多毛表现。

4、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表皮中神经酰胺、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减少会导致角质层水分流失。干燥环境下角质细胞脱落异常,堆积在毛囊开口处形成角化性丘疹。特应性皮炎患者合并发病率达40%,与丝聚蛋白表达下降密切相关。

5、环境刺激:

寒冷干燥气候、频繁热水浴、碱性清洁剂等外界刺激可破坏皮肤屏障。紫外线辐射会加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机械摩擦导致毛囊周围炎症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促使角蛋白过度沉积形成特征性鸡皮样外观。

日常护理需注重温和清洁和保湿修复,建议使用含尿素、乳酸等成分的身体乳,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冬季加强皮肤防护,避免穿着粗糙衣物摩擦患处。饮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胡萝卜等食物,合并内分泌疾病需及时就医。适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出汗后应及时清洁,游泳时注意泳池消毒剂刺激。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热门标签

腹茧症 腱鞘囊肿 淋巴管炎 脑动脉瘤 创伤性耳聋 急性根尖周炎 细菌性前列腺炎 变形杆菌性肺炎 勒夫勒心内膜炎 皮下脂肪肉芽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