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24人阅读
下肢淋巴水肿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肿胀、皮肤增厚、肢体沉重感、反复感染及纤维化硬化。淋巴水肿通常由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结切除术后、丝虫病、肿瘤压迫或放射治疗等因素引起,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
1、下肢肿胀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按压后出现暂时性皮肤凹陷,常见于踝部或足背,逐渐发展为非凹陷性肿胀。可能与淋巴回流受阻导致组织间液积聚有关,长期未干预可进展为象皮肿。患者需避免久站久坐,睡眠时抬高患肢,穿戴医用弹力袜改善循环。
2、皮肤增厚慢性期出现角质层增厚、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呈橘皮样改变。因长期淋巴淤滞引发纤维母细胞增生,可伴随毛孔扩张和疣状增生。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使用低敏保湿剂,避免抓挠或外伤。
3、肢体沉重感患者常主诉下肢酸胀乏力,活动后加重,与组织间隙蛋白质蓄积引发渗透压升高有关。建议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配合手法淋巴引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水肿。
4、反复感染表现为丹毒样发作,局部红肿热痛伴发热,因淋巴管炎导致屏障功能下降。常见病原体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需及时就医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治疗。
5、纤维化硬化终末期出现皮下组织纤维化,皮肤僵硬失去弹性,关节活动受限。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过度表达有关,可通过低频超声治疗或压力泵干预,严重者需考虑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应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每日进行20-30分钟抬腿运动。避免高温环境、紧身衣物及昆虫叮咬,定期监测肢体周径变化。出现皮肤破损或感染征象时,需立即至血管外科或淋巴专科就诊,必要时进行淋巴闪烁造影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