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腰间盘移位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长了骨痂还会移位吗?

骨折愈合过程中形成的骨痂在稳定固定下通常不会移位,但若固定不牢或过早负重可能发生移位。骨痂是骨折修复的重要阶段,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固定方式、骨折类型及康复护理。

骨折后形成的骨痂分为纤维性骨痂和骨性骨痂两个阶段。早期纤维性骨痂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力学强度较低,此时过早活动或固定松动可能导致骨折端微动甚至移位。随着修复进展,骨性骨痂逐渐钙化形成编织骨,抗压抗弯能力增强,移位风险显著降低。临床常见移位诱因包括石膏固定松动、内固定物失效、康复训练过早或负重过量。儿童骨折因骨膜较厚且血供丰富,骨痂形成快但塑形能力强,移位概率相对较低。

特殊情况下仍存在移位可能。粉碎性骨折因骨块多、接触面小,骨痂连接相对薄弱;骨质疏松患者骨痂矿化延迟;感染性骨折局部炎症会破坏新生骨组织。这些情况即使形成骨痂,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发生二次移位。病理性骨折如骨肿瘤所致者,骨痂可能被病变组织侵蚀导致固定失效。需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监测骨痂形态,若发现骨折线增宽、成角畸形或内固定物移位等迹象,应及时干预。

骨折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初期避免患肢负重,中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骨性骨痂形成后才可逐步增加负重训练。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质、维生素D及优质蛋白,戒烟限酒以促进骨痂矿化。定期复查X线片评估骨痂生长情况,发现异常疼痛、畸形或功能障碍时立即就医。稳定的内固定联合科学康复能有效降低骨痂期移位风险,绝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愈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骨折移位会自动修正吗?

骨折移位通常不会自动修正,需要医疗干预。骨折移位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手术复位、牵引治疗、功能锻炼等。

骨折移位是指骨折断端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可能由外伤、骨质疏松、肿瘤等因素引起。手法复位适用于轻度移位的闭合性骨折,通过医生手法调整使骨折端恢复对位。石膏固定常用于稳定性骨折,通过外固定维持复位后的位置,通常需要固定数周。手术复位适用于严重移位或开放性骨折,常用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等,可精确恢复骨骼解剖结构。

牵引治疗多用于儿童骨折或特定部位骨折,通过持续外力牵拉使骨折端逐渐复位。功能锻炼在骨折愈合后期进行,通过渐进性活动帮助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骨折移位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畸形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骨折后应避免自行活动患肢,及时就医评估移位程度。饮食上可增加钙质和蛋白质摄入,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促进骨骼愈合。康复期间遵医嘱进行适度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光片监测愈合情况。吸烟和饮酒可能延缓愈合,应尽量避免。老年患者需注意预防跌倒,骨质疏松者需长期抗骨质疏松治疗。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骨折一周后移位怎么办?

骨折一周后移位需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手法复位或手术固定。骨折移位可能与过早活动、固定不牢、外力撞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疼痛加剧、畸形再现、活动障碍等症状。

1、就医评估

骨折移位后应尽快到骨科就诊,通过X线或CT检查明确移位程度。若为轻度移位,医生可能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并更换更牢固的外固定装置。对于关节内骨折或严重成角移位,通常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方式包括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等。

2、制动保护

复位后须严格保持患肢制动,避免二次移位。上肢骨折可使用三角巾悬吊配合支具固定,下肢骨折建议绝对卧床并抬高患肢。搬运时需专人托扶骨折部位上下两端,禁止患肢负重或扭转。

3、药物干预

医生可能开具镇痛药如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配合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促进骨痂形成。若存在开放伤口或手术切口,需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4、康复监测

复位后前两周每周需复查X线观察对位情况,后期每2-4周随访直至愈合。康复期间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运,若出现皮肤青紫、麻木肿胀加重需及时返诊。骨折临床愈合前禁止擅自拆除外固定。

5、营养支持

每日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牛奶等,配合维生素D3钙片补充造骨原料。可适量增加猕猴桃、西蓝花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吸烟饮酒可能延缓愈合,应严格戒断。

骨折移位后三个月内是骨痂形成关键期,建议保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摄入,配合阳光照射促进钙质吸收。康复中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后期逐步加入关节活动度练习。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患肢减轻肿胀,饮食注意补充锌元素以加速伤口愈合。定期复查确保骨折线对位良好,任何异常疼痛或畸形复发都需立即就医。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怎么判断骨折二次移位?

骨折二次移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判断。主要判断依据有局部疼痛加剧、异常活动再现、畸形重现、功能障碍加重、影像学显示骨痂断裂等。

1、局部疼痛加剧

骨折部位出现突发性锐痛或持续性钝痛加重,可能提示骨折断端再次脱离正常位置。疼痛多伴随局部压痛敏感,静息痛和活动痛均较前显著,需警惕移位可能。此时应限制患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软组织。

2、异常活动再现

原已稳定的骨折部位重新出现异常关节活动或骨擦感,是二次移位的典型表现。检查时可发现骨折端存在反常运动,伴有关节稳定性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固定不牢固或过早负重活动,需立即就医处理。

3、畸形重现

已复位的肢体再次出现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外观可见明显异常突起或凹陷。畸形程度与初次骨折相似或更严重,可能伴随肢体轴线改变。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石膏固定松动或内固定失效时。

4、功能障碍加重

患肢活动度突然减小或完全丧失,肌力明显下降,无法完成之前可进行的动作。功能障碍常伴随神经血管症状,如麻木、刺痛或皮肤温度改变,提示移位可能压迫周围组织。

5、影像学显示骨痂断裂

X线检查可见原骨折线增宽、骨痂中断或内固定物移位,骨折端出现新的分离或错位。CT三维重建能更清晰显示细微移位,MRI可评估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影像学证据是确诊二次移位的金标准。

骨折愈合期间应定期复查影像学,保持外固定松紧适度,避免过早负重。营养方面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适量摄入牛奶、豆制品和深海鱼类。康复锻炼需严格遵循医嘱,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出现异常症状时立即制动并就医,禁止自行调整固定装置。二次移位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不愈合,增加治疗难度。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骨折四十天还会移位吗?

骨折四十天后一般不会移位,但若存在固定不当或过早负重活动等情况仍可能发生移位。骨折愈合过程通常分为血肿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期,四十天时多处于骨痂形成阶段。

骨折后四十天是否移位主要取决于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和康复情况。稳定性骨折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经石膏或支具固定后,四十天时纤维骨痂已初步形成,移位概率较低。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即使外固定四十天,骨痂强度仍不足,过早拆除外固定或负重可能导致二次移位。儿童骨折愈合快,四十天时骨痂强度较高;老年人骨质疏松或糖尿病患者愈合慢,需更长时间保护。

特殊情况下骨折四十天仍可能移位。固定物松动失效如石膏变形、内固定钢板螺钉断裂,会导致骨折端不稳定。过早进行高强度活动如跑步、跳跃,或患处受到外力撞击,可能破坏新生骨痂。感染导致局部骨质溶解也会增加移位风险,需结合体温、血象、影像学综合判断。吸烟、营养不良等因素延迟愈合时,四十天骨痂形成不充分,移位风险相对增高。

骨折四十天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避免患肢过早负重,营养补充需保证钙、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摄入。康复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从肌肉等长收缩开始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发现固定物松动、患处突发疼痛肿胀时需及时就医,防止移位造成畸形愈合。

兰军良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脓癣 高血脂 荨麻疹 丝虫病 低镁血症 高钠血症 结肠黑变病 梗阻性脑积水 局限性硬皮病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