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便秘

便秘口臭严重与人交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方法?

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通过人工呼吸提供氧气。标准操作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按压频率、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比例五个要点。

1、按压位置:

将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下半段,即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另一只手叠放于上方,十指交叉翘起避免接触肋骨。按压时需保持双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确保力量集中在胸骨上。

2、按压深度:

成人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儿童约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每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不可倚靠在患者胸壁上。按压过浅无法有效泵血,过深可能导致肋骨骨折或内脏损伤。

3、按压频率:

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节奏,可通过计数或参照最炫民族风歌曲节拍。按压中断时间不超过10秒,持续按压能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使用节拍器或旁人计时有助于保持稳定频率。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抬起下颌骨。清除口腔异物如假牙、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怀疑颈椎损伤时改用推举下颌法避免颈部移动。

5、人工呼吸:

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缓慢吹气1秒,观察胸廓隆起。单人施救时按压与呼吸比为30:2,双人施救可调整为15:2。使用防护面罩可降低感染风险。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立即呼叫急救系统。持续操作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可提升操作熟练度,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规律运动、控制血压血脂,降低心脏骤停风险。抢救后患者仍需送医检查潜在病因,接受进一步生命支持治疗。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标准比例为30:2。这一比例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单人施救者,主要基于心肺复苏指南对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平衡考量。

1、30次按压:

连续30次胸外按压能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中断按压会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和脑部的血流灌注。

2、2次通气:

每次人工呼吸持续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过度通气会增加胸腔内压,减少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施救者可使用口对口、口对鼻或使用面罩等方式进行通气。

3、循环实施:

30:2的比例需循环进行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每5个循环约2分钟应评估患者反应和呼吸。施救疲劳会影响按压质量,有条件时应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

4、特殊情况调整:

双人施救时婴幼儿可采用15:2的比例。溺水等窒息性心脏骤停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专业医护人员建立高级气道后可实施持续按压不中断的复苏策略。

5、生理学依据:

30:2的比例能平衡氧供与血流,心脏骤停早期血液中仍有充足氧气,持续按压比频繁通气更重要。过度通气会导致碱中毒,降低心肌和脑组织氧利用率。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立即呼叫急救系统。施救前确认患者无意识和无正常呼吸,按压部位选择两乳头连线中点。非专业人员可仅进行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定期参加急救培训能保持技能熟练度,抢救时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影响按压质量。心肺复苏后患者需接受专业医疗评估和处理。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成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是多少?

成人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推荐比率为30:2。心肺复苏时需持续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交替操作,该比例适用于单人施救者,主要基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循证依据,兼顾循环支持与通气效率。

1、30:2的科学依据:

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的设计,源于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胸外按压可维持约20%-30%的正常心输出量,连续30次按压能形成有效灌注压;2次人工呼吸可提供约400-600毫升潮气量,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胸腔内压升高而影响回心血量。这一比例平衡了循环重建与氧合需求。

2、单人施救标准:

单人实施心肺复苏时,30:2的比率能最大限度减少按压中断时间。研究显示按压中断超过10秒会导致冠脉灌注压显著下降,该比率下施救者可在约18秒内完成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确保按压中断时间控制在最低限度。

3、双人施救差异:

专业医疗团队双人配合时,推荐采用15:2的比率。第二名施救者专责人工呼吸,可缩短通气时间间隔。但非专业人员仍建议统一采用30:2标准,避免配合失误导致按压中断延长。

4、特殊人群调整:

儿童及婴儿心肺复苏采用15:2的比率,因其代谢率高、氧需求更大。溺水或窒息导致的心脏骤停也可考虑5:1的初始比率,但成人非窒息性心脏骤停均应维持30:2标准。

5、持续循环要点:

每完成5个30:2周期约2分钟需重新评估心律,按压频率需保持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人工呼吸时需确保胸廓抬起,避免过度通气。施救疲劳时按压质量下降,应立即轮换施救者。

心肺复苏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按压通气比率至关重要,建议公众定期参加急救培训巩固操作技能。日常可进行模拟训练提升肌肉记忆,重点练习按压深度与频率的掌控。施救时需确保环境安全,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持续复苏至专业医疗人员到达。掌握规范的心肺复苏技术能显著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与人的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是什么?

与人的正常视觉有密切关系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维生素A对视觉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参与视紫红质合成、预防夜盲症、保护角膜完整性以及调节暗适应能力等方面。

1、维持视网膜功能:

维生素A是构成视网膜感光细胞中视紫红质的重要成分。视网膜杆状细胞中的视紫红质在光线照射下分解,通过维生素A的再生循环重新合成,这一过程是视觉信号传导的基础。长期缺乏会导致视网膜感光功能下降。

2、参与视紫红质合成:

视紫红质由视蛋白和11-顺式视黄醛组成,后者是维生素A的衍生物。当光线刺激时,视紫红质发生构象变化引发神经冲动,维生素A不足将直接影响这一光化学反应过程,导致视觉敏感度降低。

3、预防夜盲症:

夜盲症是维生素A缺乏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暗适应能力显著下降。这是因为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再生速度减慢,导致在弱光环境下视觉功能受损。及时补充维生素A可有效改善症状。

4、保护角膜健康:

维生素A对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调节作用。严重缺乏时会出现角膜干燥、溃疡甚至穿孔,这种情况被称为干眼病,是导致可预防性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5、调节暗适应:

维生素A参与视觉循环中的再生过程,影响眼睛从明处到暗处的适应速度。充足的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的暗适应时间,缺乏时会出现进入暗环境后长时间看不清物体的现象。

日常饮食中可通过摄入动物肝脏、鱼肝油、蛋黄等动物性食物获取维生素A,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含有的β-胡萝卜素也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或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维生素A制剂,但需注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中毒。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单人心肺复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
单人心肺复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即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这一比例基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旨在通过持续按压维持血液循环,同时通过人工呼吸提供氧气,提高抢救成功率。 1、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核心步骤,通过按压胸骨下半部分,促使心脏泵血,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按压深度应达到5-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确保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按压时需保持手臂伸直,利用上半身力量垂直下压,避免倾斜或用力不均。 2、人工呼吸在按压后进行,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氧气。操作时需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鼻子,用口对口或口对鼻方式吹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观察胸廓是否抬起。吹气量不宜过大,避免过度通气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或气压伤。 3、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这一比例经过大量研究验证,能够在保证血液循环的同时,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单人操作时,需快速切换按压与人工呼吸,尽量减少中断时间,确保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4、心肺复苏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自主呼吸、脉搏恢复或意识恢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若患者无反应,需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生命体征。 单人心肺复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这一比例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比例,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鼻真菌病 食管白斑 病毒性肺炎 玻璃体混浊 后天性白发 假性动脉瘤 桡骨颈骨折 急性肾盂肾炎 肌皮神经损伤 渗出性多形红斑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