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530人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可通过发病机制、血常规表现、骨髓象特征等进行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白血病则是造血gan细胞恶性克隆增殖。两者在症状、治疗及预后上存在显著差异。
1、发病机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gan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免疫异常、化学药物、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白血病是造血gan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异常细胞在骨髓中无限制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2、血常规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白血病患者血常规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减少,并可见原始或幼稚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可能减少。
3、骨髓象特征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穿刺检查显示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明显减少,脂肪组织增多。白血病骨髓象表现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可见大量原始或幼稚白血病细胞浸润。
4、临床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通常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白血病患者除贫血、感染和出血外,常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等浸润症状。
5、治疗方式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注射液等治疗,严重者需造血gan细胞移植。白血病治疗以化疗为主,常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等药物,部分患者需靶向治疗或造血gan细胞移植。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白血病是两种不同的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建议出现不明原因贫血、出血或感染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日常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保证营养摄入均衡,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