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90人阅读
夏天预防中暑可通过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合理着装、调整活动时间、注意饮食调节等方式实现。中暑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等危险情况。
1、避免高温暴露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避免在10点至16点阳光直射时长时间停留。若需外出,应选择阴凉处行走或使用遮阳伞等工具。密闭高温环境如未通风的车内、工棚等场所需特别注意,停留超过30分钟可能引发轻度中暑症状如头晕、口渴。
2、及时补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高温环境下需每15-20分钟补充100-200毫升水分。建议选择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功能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水。观察尿液颜色可作为补水参考,淡黄色为正常状态。老年人及儿童更需主动定时补水。
3、合理着装选择浅色棉质或透气速干面料衣物,有助于汗液蒸发散热。佩戴宽檐帽和防紫外线太阳镜可减少头部受热,衣物覆盖面积不宜过少以防晒伤。户外工作者建议穿戴冰袖、冷却巾等防护装备,衣物汗湿后应及时更换。
4、调整活动时间体力劳动或运动应安排在早晚凉爽时段,中间设置15分钟休息间隔。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出现心慌气短等不适立即停止。室内锻炼需保证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摄氏度,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
5、注意饮食调节多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菠菜。避免高油高糖食物加重代谢负担,可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食物。冷饮摄入需适度,过量可能引发胃肠痉挛。高温作业者可预备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婴幼儿需加强防护,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长期户外工作者建议配备便携式电子体温计监测体温变化,企业单位需落实高温作业轮休制度。日常可学习识别热痉挛、热衰竭等不同程度中暑表现,掌握物理降温等应急处理方法,必要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