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37人阅读
体温过高可能与感染、中暑、药物反应、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体温过高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烫、面色潮红、呼吸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体温过高的常见原因。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午后低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胶囊。
2、中暑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露会导致体温调节失衡。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可超过40摄氏度,伴随无汗和神经系统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处,严重时需静脉补液。建筑工人、运动员等高温作业人群需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
3、药物反应部分药物可能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片可能引发恶性高热,抗生素如磺胺甲恶唑片可导致药物热。用药后出现体温升高伴皮疹时需立即停药,必要时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
4、内分泌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基础代谢率增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低热伴多汗、心悸,血清游离T3、T4水平升高。治疗需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片,必要时进行放射性碘治疗。
5、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下丘脑损伤或脑出血可能破坏体温调节中枢。颅脑外伤患者可能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骤升至39摄氏度以上且对退热药反应差。需采用物理降温结合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体温过高期间应保持环境通风,穿着透气衣物,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可适量食用西瓜、黄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或伴随意识障碍时需立即就医,未经医生指导不得随意使用退热药物。体温恢复正常后仍需监测3-5天,注意有无反复发热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