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230人阅读
身体砷超标可通过减少砷暴露、促进砷排泄、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及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砷超标可能与环境污染、职业接触、饮食摄入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减少砷暴露避免接触含砷污染源是首要措施。若因职业原因接触砷化合物,需严格佩戴防护装备并改善工作环境。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饮用高砷地下水,改用过滤水或瓶装水。停止食用可能富集砷的海产品如贝类、海带等,选择低砷产地的农产品。
2、促进砷排泄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通过尿液排出砷元素,每日建议饮用2000-3000毫升水。适量补充硒、锌等微量元素可竞争性抑制砷吸收,如食用巴西坚果、牡蛎等食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注射液等螯合剂可加速砷的络合排泄。
3、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硫氨基酸的食物如鸡蛋、大蒜,其代谢产物可与砷结合形成低毒化合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色蔬菜,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全谷物、豆类提供的膳食纤维能减少肠道对砷的吸收。
4、药物干预严重超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解毒剂,如二巯丁二酸胶囊可特异性结合血液中的砷。硫代硫酸钠注射液通过转化砷为低毒形式促进排泄。对于砷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可配合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5、医学监测定期检测尿砷和血砷含量评估排砷效果,初期建议每1-2周监测一次。长期接触者需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及周围神经传导功能。出现腹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蓝花的摄入,其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有助于解毒。避免在砷污染区域进行户外活动,接触土壤后及时清洁皮肤。烹饪前充分清洗食材,采用焯水等方式减少砷残留。若存在井水饮用史或相关职业暴露,建议每年进行砷含量筛查,早期发现异常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