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65人阅读
睡觉时感受到心脏震颤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缺血、焦虑症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生理性因素睡眠中突然惊醒或体位改变可能引发短暂心悸,通常与饮用浓茶咖啡、熬夜等刺激交感神经的行为有关。表现为心跳加速伴随轻微震颤感,平卧休息后多可自行缓解。日常需避免睡前摄入刺激性饮品,保持规律作息。
2、心律失常房颤、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异常搏动感。可能与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因素有关,常伴随胸闷、头晕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普罗帕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者需射频消融手术。
3、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率,夜间静息时更易感知心脏震颤。通常伴有手抖、消瘦等症状。需检测甲状腺功能,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配合低碘饮食。
4、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可能诱发心绞痛伴心悸。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常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可遵医嘱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必要时行冠脉造影检查。
5、焦虑症焦虑状态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夜间安静时更易觉察心跳异常。通常伴有失眠、多梦等表现。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改善,必要时短期使用劳拉西泮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
建议记录症状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若震颤频繁发作或伴随晕厥、胸痛等症状,需立即心内科就诊完善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睡前可通过冥想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