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45人阅读
骨髓穿刺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及部分代谢性疾病,常见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骨髓浸润、疟疾、骨髓纤维化等。骨髓穿刺能通过分析骨髓细胞形态、数量及病理变化,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1、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金标准。急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异常增高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见Ph染色体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三系细胞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存在病态造血现象,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超过15%,且伴有M蛋白血症。
2、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可通过骨髓培养或涂片检出病原体。疟疾患者骨髓中可查见疟原虫,黑热病骨髓涂片可见利什曼原虫。播散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时,骨髓抗酸染色可能发现结核杆菌。HIV感染者骨髓可表现为细胞减少或异常淋巴细胞浸润。
3、肿瘤性疾病实体肿瘤骨髓转移可通过穿刺检出癌细胞团。乳腺癌、前列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易发生骨髓转移。淋巴瘤骨髓浸润可见淋巴瘤细胞聚集,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现Reed-Sternberg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骨髓中可见大量异常组织细胞。
4、代谢性疾病部分代谢性疾病可通过骨髓检查辅助诊断。戈谢病骨髓中可见戈谢细胞,尼曼-匹克病可见泡沫细胞。铁代谢异常疾病如血色病,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增多。维生素B12缺乏时骨髓可见巨幼红细胞改变。
5、其他疾病骨髓纤维化患者穿刺常呈干抽,需结合活检发现网状纤维增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可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改变。某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中可能出现浆细胞轻度增多。
骨髓穿刺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术后3天内禁止盆浴或游泳,出现发热、持续疼痛或渗液需及时就医。日常需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铁摄入,避免生冷刺激食物。贫血患者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造血原料的食物,但具体饮食需结合病因调整。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