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54人阅读
骨折后脚趾不能动可能与神经损伤、肌腱损伤、局部肿胀压迫、骨折移位或关节僵硬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神经损伤骨折可能伴随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脚趾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胫神经或腓总神经分支受损,表现为脚趾背屈或跖屈无力。需通过肌电图检查确诊,轻者可营养神经治疗,重者需手术探查修复。常用药物包括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
2、肌腱损伤骨折碎片可能划伤趾长伸肌腱或趾长屈肌腱,造成肌腱断裂或粘连。表现为特定方向运动丧失,被动活动范围正常。超声或MRI可明确诊断,部分患者需肌腱吻合术,术后需石膏固定。康复期可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愈合。
3、肿胀压迫骨折后软组织水肿可能压迫肌腱滑道或神经分支,导致暂时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足背或足底明显肿胀,皮肤张力增高。需抬高患肢配合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治疗,肿胀消退后功能多可恢复。急性期可冰敷缓解症状。
4、骨折移位严重骨折移位可能直接卡压运动结构,如跖骨骨折块压迫趾短伸肌。X线可见明显骨折错位,需手法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硬,常用接骨板或克氏针固定。
5、关节僵硬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跖趾关节或趾间关节粘连,表现为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伤后2周起应逐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严重者需关节镜下松解。配合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可缓解锻炼疼痛。
骨折后应保持患肢抬高,避免过早负重。康复期每日进行脚趾主动屈伸练习,每次10-15分钟。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可适量摄入牛奶、鱼肉及西蓝花。如出现皮肤感觉异常或肿胀加剧,需立即复诊排除血管神经损伤。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恢复进度调整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