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07人阅读
骨质疏松患者一般可以打针治疗,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药物。骨质疏松是由于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的骨骼脆性增加,注射治疗常用于中重度患者或口服药物不耐受者。
临床常用注射药物包括唑来膦酸注射液、特立帕肽注射液等。唑来膦酸注射液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缓骨吸收,每年仅需静脉滴注一次,但可能引起发热、肌肉疼痛等流感样症状。特立帕肽注射液为重组人甲状旁腺素类似物,通过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刺激骨形成,需每日皮下注射,使用时间不超过24个月,可能出现头晕、肢体抽搐等不良反应。地舒单抗注射液通过靶向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减少骨破坏,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需注意可能增加颌骨坏死风险。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和血钙水平。
骨质疏松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日常应保证每日摄入1000-1200毫克钙元素,可通过牛奶、豆制品等补充,同时每日晒太阳15-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建议进行快走、太极拳等负重运动,避免吸烟酗酒。高龄患者需注意防跌倒,居家环境应保持地面干燥、过道无障碍物,必要时使用髋部保护器。若出现持续背痛或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应及时复查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