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00人阅读
冠心病支架选择需综合考虑血管病变特征、患者基础情况及临床需求,主要有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类型。
1、金属裸支架金属裸支架由不锈钢或钴铬合金制成,通过机械支撑改善血管狭窄。适用于血管直径较大、病变较短且钙化较轻的患者。其优势在于植入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较短,通常为1个月。但再狭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达到20-30%,多发生于术后3-6个月。术后需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支架通畅度。
2、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在金属支架表面负载雷帕霉素或紫杉醇等抗增殖药物,能有效抑制血管内皮过度增生。适用于弥漫性病变、小血管病变及糖尿病患者,可将再狭窄率控制在5-10%。需持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12个月,存在晚期支架内血栓风险。新型聚合物可降解涂层支架能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
3、生物可吸收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采用聚乳酸材料制成,2-3年内逐渐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理论上适合年轻患者及血管分叉病变,可避免金属支架的永久存留问题。但存在早期回缩风险,植入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用于简单病变。术后需严格抗血小板治疗至支架完全吸收。
4、特殊功能支架分叉病变专用支架采用特殊网孔设计便于分支血管保护,适用于冠状动脉分叉部位病变。带侧孔支架可用于重要分支血管开口病变。放射性支架能通过局部放射抑制再狭窄,但临床应用较少。这些特殊支架需根据造影结果个体化选择。
5、辅助评估技术血管内超声能准确测量血管直径和斑块性质,指导支架尺寸选择。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可评估支架贴壁情况。血流储备分数测定有助于判断是否需支架植入。这些技术可提高支架选择精准度,尤其适用于复杂病变。
支架植入后需长期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引发支架移位。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监测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出现胸痛、气促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除支架内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