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4人阅读
孩子发烧干呕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脑膜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补液治疗、抗感染治疗、止吐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监测孩子体温变化,保持环境通风,避免脱水。
1、胃肠型感冒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孩子可能出现发热伴恶心干呕症状。发病常与受凉或接触病原体有关,可能伴随腹痛腹泻。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配合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家长需注意给孩子少量多次补充温水,饮食选择米汤等流质食物。
2、急性胃肠炎进食不洁食物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发热伴反复干呕。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或沙门氏菌,可能伴随水样便。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必要时服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家长需暂停固体食物喂养,用温热毛巾擦拭孩子四肢辅助退热。
3、上呼吸道感染咽喉部炎症刺激可能引起反射性干呕,多伴随鼻塞咳嗽症状。发病与腺病毒等感染有关,体温通常不超过39℃。可遵医嘱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缓解症状,配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家长应保持孩子鼻腔清洁,将枕头垫高15度减少呕吐反射。
4、中耳炎耳部感染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干呕,常见于感冒后继发细菌感染。孩子可能表现为揪耳朵哭闹,体温波动较大。需耳鼻喉科确诊后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治疗。家长哺乳时应保持孩子头高位,避免奶液流入咽鼓管。
5、脑膜炎颅内压增高可能导致喷射状呕吐伴持续高热,属于急危重症。常见病原体包括脑膜炎双球菌,可能伴随颈项强直。需立即就医进行腰椎穿刺确诊,静脉注射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压。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嗜睡或抽搐时,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记录发作时间。
孩子出现发烧干呕时,家长应每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热栓。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每日开窗通风3次。恢复期给予南瓜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柑橘类水果刺激胃部。若呕吐物中出现血丝或孩子出现尿量减少,需立即前往儿科急诊。平时注意培养孩子饭前洗手习惯,流感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