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21人阅读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属于病毒性角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
1、病因机制单纯疱疹病毒1型通过三叉神经节潜伏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活化,沿神经轴突逆行至角膜上皮细胞复制。病毒直接损伤角膜组织,同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角膜基质溶解。部分患者存在角膜感觉减退等神经损伤表现。
2、临床分型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上皮型、基质型和内皮型。上皮型表现为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荧光素染色阳性。基质型可见角膜基质水肿混浊,常伴新生血管。内皮型可导致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出现角膜水肿大泡。
3、诊断依据需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角膜刮片可见多核巨细胞,病毒PCR检测阳性率较高。共焦显微镜可观察到角膜神经形态改变。需与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进行鉴别诊断。
4、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首选更昔洛韦滴眼液,严重病例需联合口服阿昔洛韦片。基质型患者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控制炎症。继发细菌感染时加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角膜修复期可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
5、并发症预防反复发作可导致角膜瘢痕、角膜变薄甚至穿孔。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引发青光眼或白内障。建议发作期避免佩戴角膜接触镜,保持眼部清洁。免疫力低下患者可考虑长期小剂量阿昔洛韦片预防复发。
患者应避免揉眼、过度用眼等刺激行为,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保证充足睡眠。出现眼红加重、视力骤降需立即复诊。定期眼科随访可监测角膜厚度和眼压变化,评估是否需要行角膜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