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95人阅读
尿液发红褐色不痛不痒可能与饮食、药物、泌尿系统疾病、溶血性疾病或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或血红蛋白尿,可通过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明确诊断。
1、饮食因素食用红心火龙果、甜菜根等含天然色素的食物可能导致尿液暂时性变色。这类色素经肾脏代谢后未被完全分解,会使尿液呈现红褐色。停止摄入相关食物后1-2天内颜色可恢复正常,无须特殊处理,但需注意与病理性血尿鉴别。
2、药物影响服用利福平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或酚酞片等药物时,其代谢产物可能使尿液呈红褐色。通常在停药后24-48小时消退,若持续存在需排查其他病因。使用上述药物期间应增加饮水量,促进药物代谢。
3、泌尿系统疾病无痛性血尿常见于膀胱肿瘤、肾结石等疾病。膀胱肿瘤可能伴随排尿习惯改变,肾结石可能引起间歇性腰痛。需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必要时行膀胱镜检。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等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
4、溶血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蚕豆病等溶血性疾病会导致血红蛋白经尿液排出。患者可能伴随乏力、黄疸等症状,需完善溶血相关检查。急性发作期需静脉补液,必要时输血,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5、代谢异常卟啉症等遗传代谢病可能引起尿液颜色异常,常伴有腹痛、光敏性皮炎等症状。需通过尿液卟啉检测确诊,治疗上需避免诱发因素,严重时可使用羟氯喹片控制症状,日常需严格防晒。
建议记录尿液颜色变化规律,避免剧烈运动,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若红褐色尿液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泌尿内科或肾内科,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检查前24小时避免摄入色素含量高的食物,留取晨起中段尿送检以提高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