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6人阅读
灌肠和打针的危害程度需根据具体操作目的、药物类型及患儿个体情况综合判断,两者均存在一定风险但无绝对优劣之分。灌肠可能引起肠道黏膜刺激或电解质紊乱,打针可能导致局部疼痛或感染,选择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灌肠给药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药物,适用于呕吐无法口服或需快速起效的情况。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直肠黏膜,引发局部出血或穿孔风险。部分高渗性灌肠液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频繁使用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儿童肠道脆弱,刺激性药物易引发腹痛腹泻,操作需严格无菌以避免逆行感染。
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起效更快且剂量准确,但穿刺可能造成神经损伤或局部血肿。反复注射易形成硬结影响吸收,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蜂窝织炎。部分药物注射时疼痛明显,可能引起儿童应激反应。静脉给药对血管刺激性药物可能导致静脉炎,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无论选择何种给药方式,均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实施。家长应配合医生做好用药后观察,记录患儿体温、排便及注射部位情况。出现持续哭闹、皮疹或肿胀等异常时须立即就医。日常护理中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补充足够水分以促进药物代谢,避免擅自调整给药方式或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