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96人阅读
儿童中耳炎流黄水可通过保持耳道清洁、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口服抗生素、鼓膜穿刺引流、鼓膜置管术等方式治疗。儿童中耳炎流黄水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力低下、耳部外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清洁儿童中耳炎流黄水时,家长需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分泌物,避免用力掏耳或让脏水进入耳道。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外耳道,但禁止自行冲洗中耳腔。日常需避免儿童抓挠耳朵,洗澡时用防水耳塞保护患耳。若分泌物持续增多或伴有臭味,应及时就医。
2、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可用于细菌性中耳炎。滴药前需将药液温热至接近体温,患儿侧卧患耳朝上,家长轻拉耳廓使耳道变直后滴入3-5滴,保持体位5分钟。使用前需明确鼓膜是否穿孔,部分滴耳液禁用于鼓膜穿孔者。用药3天无改善需复诊调整方案。
3、口服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适用于合并全身症状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家长需按体重精确计算剂量,完整服用7-10天疗程。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青霉素过敏儿童应改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用药期间避免与含钙食物同服。
4、鼓膜穿刺引流当脓液积聚导致剧烈耳痛或高热时,耳鼻喉科医生可能在局麻下用穿刺针切开鼓膜排脓。术后需保持穿刺口朝下体位促进引流,每日更换耳道口敷料。穿刺后24小时内避免洗头洗澡,遵医嘱使用滴耳液预防感染。多数患儿穿刺后疼痛立刻缓解,但需继续抗生素治疗以防复发。
5、鼓膜置管术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需在全麻下放置通气管。置管后6-12个月多数可自行脱落,期间洗澡游泳需使用专业耳塞。家长需每月随访检查通气管是否堵塞或移位,避免用棉签清洁置管区域。术后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管子脱落,出现耳漏或听力下降需及时复查。
患儿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多补充维生素A和锌含量高的食物如胡萝卜泥、南瓜粥、牡蛎汤等,避免辛辣刺激及过硬食物。保持鼻腔通畅,教会正确擤鼻方法。睡眠时抬高床头减少耳部充血,避免二手烟暴露。急性期暂缓游泳和乘坐飞机,恢复期定期复查听力。若出现发热超过39度、颈部僵硬或面瘫等表现需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