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69人阅读
脚崴不能走路不一定是骨折,可能是软组织损伤或韧带拉伤,但也存在骨折的可能性。脚踝扭伤后无法行走通常与损伤程度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断。
脚踝扭伤后无法行走常见于韧带损伤或关节囊撕裂。踝关节外侧韧带群在足部内翻时易受损,表现为局部肿胀、淤血和压痛,负重时疼痛加剧。轻度扭伤可能仅影响部分韧带纤维,仍可勉强行走;中度损伤伴随韧带部分撕裂,关节稳定性下降,行走困难;严重扭伤会导致韧带完全断裂,常合并关节脱位或撕脱性骨折。这类损伤通常有明确外伤史,伤后立即出现疼痛和功能障碍,通过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可缓解症状。
骨折导致的无法行走往往伴随更剧烈的疼痛和畸形。踝部骨折包括外踝骨折、内踝骨折或双踝骨折,可能出现骨擦感、异常活动度和明显畸形。距骨或跟骨远端骨折也会影响负重功能,常见于高处坠落或剧烈撞击。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发生腓骨远端脆性骨折,疼痛持续不缓解且夜间加重。X线检查能明确骨折线位置,CT可评估关节面受累情况,MRI有助于判断韧带损伤程度。疑似骨折需及时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
无论是否骨折,脚踝受伤后都应立即停止活动,采用RICE原则处理。48小时内冰敷可减少出血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要避开骨突部位,抬高患肢需高于心脏水平。避免热敷、按摩或使用活血药物,可能加重肿胀。若出现皮肤青紫扩散、麻木刺痛或无法活动脚趾,提示可能存在神经血管损伤。伤后3天仍不能负重或肿胀持续加重,需就医排除骨折。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和肌力训练,使用护踝支具保护关节,逐步恢复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