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4人阅读
脚外踝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冷敷处理、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脚外踝骨折通常由外力撞击、骨质疏松、运动损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踝关节,避免骨折端移位。急性期需保持患肢抬高,减少局部肿胀。固定时间通常需要4-6周,期间应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过早拆除固定装置可能导致畸形愈合。
2、冷敷处理骨折后48小时内可间隔冷敷,每次15-20分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疼痛,但需避免冻伤皮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外踝处,每日重复进行3-4次。超过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缓解疼痛,接骨七厘片促进骨痂形成,碳酸钙D3片补充钙质。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药物使用期间需观察是否出现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骨质疏松患者需加用阿仑膦酸钠片。
4、康复训练拆除固定装置后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逐步增加抗阻练习。初期可在水中行走减轻负重,后期使用弹力带加强踝周肌力。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日重复进行3组,每组10-15次。康复期可配合脉冲电磁场治疗促进骨愈合。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移位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锁定钢板或空心螺钉固定。术后2周拆线,6-8周后逐步负重。关节面塌陷者可能需植骨术,合并韧带损伤需同期修复。术后应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进度。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高钙饮食,每日摄入300ml牛奶、50g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卧床期间需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预防肌肉萎缩。3个月内避免剧烈跑跳运动,行走时可使用拐杖分担负重。定期复查至骨折线完全消失,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夜间睡眠时可穿戴护踝保持关节稳定,注意观察足趾血液循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