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96人阅读
母乳性黄疸通常可以继续喂奶,但需根据黄疸程度和婴儿状态调整喂养方式。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多数表现为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婴儿黄疸数值处于安全范围且精神状态良好时,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并加强监测。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延缓胆红素排泄,但持续哺乳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反而有助于胆红素排出。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10-12次,配合日光照射,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阳光柔和时段,每次15-20分钟,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
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胆红素值超过256μmol/L,需暂停母乳48-72小时观察黄疸变化。暂停期间可用配方奶替代,使用吸奶器维持泌乳。如黄疸明显减退后重新哺乳,黄疸再次加重则需就医排除胆道闭锁等疾病。早产儿或合并脱水、嗜睡等情况时,应立即接受蓝光治疗。
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当归、藏红花等可能影响胆红素代谢的中药,保持饮食清淡,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定期测量婴儿经皮胆红素值,记录大小便次数与颜色变化,出现陶土色大便或尿液深黄需急诊处理。多数母乳性黄疸在出生后2-3个月逐渐消退,持续喂养不影响远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