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43人阅读
阑尾粪石是指因粪便残渣、细菌及黏液在阑尾腔内积聚并钙化形成的硬块,可能引发阑尾管腔阻塞或炎症。
1、形成原因阑尾粪石的形成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有关,长期便秘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粪便滞留阑尾腔。部分患者存在阑尾解剖结构异常,如管腔狭窄或弯曲,粪便更易沉积。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能促进粪石形成,致病菌过度繁殖会加速粪便硬化。
2、典型症状早期表现为右下腹隐痛或脐周转移性疼痛,可能伴随食欲减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持续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部分患者伴有低热。若继发感染可出现恶心呕吐,体温超过38摄氏度。
3、诊断方法腹部超声能检测到直径超过5毫米的高回声团块伴声影。CT检查可清晰显示阑尾增粗及粪石钙化影,准确率超过90%。血常规检查常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数值异常提示炎症活动。
4、并发症风险粪石长期存在可能引发急性阑尾炎,严重时导致阑尾穿孔形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老年患者可能出现阑尾周围脓肿,儿童群体更易发生肠梗阻。免疫低下者存在败血症风险,需警惕感染性休克。
5、处理措施无症状粪石可尝试保守治疗,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促进排出。确诊急性阑尾炎需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前可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术后需禁食至肠功能恢复,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不少于25克膳食纤维,推荐食用燕麦、西蓝花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突发持续腹痛超过6小时或体温升高时,应立即就医排查阑尾病变。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1个月,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