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484人阅读
六个月宝宝鹅口疮可通过保持清洁、局部用药、调整喂养方式、增强免疫力、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母婴传播等原因引起。
1、保持清洁家长需每日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轻柔擦拭宝宝口腔黏膜,避免使用粗糙物品刺激。哺乳前清洁乳头或奶嘴,奶瓶餐具煮沸消毒。鹅口疮可能因口腔残留奶渍或接触污染物品加重,表现为黏膜白屑增多、拒食哭闹。生理性因素无需用药,但需重复进行清洁护理。
2、局部用药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患处,或选择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擦拭。克霉唑口腔药膜也可抑制真菌繁殖。药物需覆盖全部白膜区域,用药后半小时内禁食水。鹅口疮若合并黏膜充血糜烂,可能与继发细菌感染有关,需配合使用康复新液促进修复。
3、调整喂养方式暂停添加新辅食,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减少高糖饮食。人工喂养需将奶粉浓度调稀,喂食间隔适当延长。鹅口疮患儿因口腔疼痛可能出现摄入不足,家长需监测尿量及体重变化。喂养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避免使用安抚奶嘴加重黏膜摩擦。
4、增强免疫力保证每日维生素D补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早产儿或反复感染者可咨询医生使用益生菌制剂。鹅口疮迁延不愈可能反映存在免疫缺陷病或贫血,需检查血常规及免疫功能。母乳中含有的乳铁蛋白有助于抑制真菌,建议继续母乳喂养。
5、就医治疗若白膜扩散至咽喉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儿科就诊。顽固性鹅口疮可能需口服氟康唑颗粒,合并细菌感染时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真菌性肠炎患儿会出现腹泻及肛周白膜,需同步进行粪便检测。治疗7天无改善应复查口腔菌群培养。
家长需每日检查宝宝舌苔及颊黏膜,发现白膜增厚或发红及时复诊。哺乳期母亲如出现乳头皲裂需同步抗真菌治疗,避免交叉感染。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暴晒,避免使用公共安抚玩具。康复期可适量给予常温酸奶调节口腔菌群,但禁食含蜂蜜食品。若宝宝持续拒食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