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84人阅读
脑萎缩的发病时间通常为数年至数十年,具体进展速度与病因、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脑萎缩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改变,其发展过程往往呈现长期性。生理性脑萎缩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每年脑体积减少约0.5%-1%,这种自然老化过程可能持续20-30年。病理性脑萎缩如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萎缩,从早期认知障碍到显著脑结构改变约需5-10年,而血管性痴呆引起的萎缩进展相对较快,可能在3-5年内出现明显变化。酒精中毒性脑病等特定病因导致的萎缩,在长期酗酒者中可能5-8年即显现影像学改变。遗传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症相关的脑萎缩,从基因携带到出现临床症状通常需要10-15年。多系统萎缩等罕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5年即达到中重度阶段。
建议定期进行神经系统体检,尤其存在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诊。保持适度脑力活动、控制脑血管危险因素、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延缓脑萎缩进程。日常可进行阅读、棋类等认知训练,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长期过量饮酒。出现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或运动协调障碍时,需及时进行头颅MRI等影像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