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160人阅读
内痔手术后疼痛可能与术后创面刺激、局部感染、排便刺激、肛周肌肉痉挛、瘢痕形成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药物镇痛、温水坐浴、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
1、术后创面刺激手术切除痔核后会形成开放性创面,暴露的神经末梢受到外界刺激可能引发疼痛。表现为刀割样或灼烧样痛感,尤其在排便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麻醉药物缓解,配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帮助减轻炎症反应。
2、局部感染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创面细菌感染,引发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伴随分泌物增多和发热症状。需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配合碘伏消毒创面。
3、排便刺激粪便摩擦手术创面会加剧疼痛,干硬大便可能造成创面撕裂。多因术后纤维素摄入不足或饮水过少导致。建议增加火龙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大便。
4、肛周肌肉痉挛手术创伤可能引发肛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表现为阵发性抽痛。可通过温水坐浴放松肌肉,严重时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α受体阻滞剂缓解平滑肌痉挛。
5、瘢痕形成术后2-3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牵拉周围组织产生持续性隐痛。可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抑制瘢痕增生,配合红外线理疗促进血液循环。
术后应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每日用40℃温水坐浴2-3次,每次15分钟。饮食选择小米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穿着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需及时返院复查。术后恢复期间避免久坐久站,可进行提肛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