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复禾健康
360人阅读
偏瘫病人肌张力高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肌肉痉挛、异常反射活动、关节挛缩、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偏瘫后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脑外伤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卒中或脑外伤导致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引起脊髓反射亢进。这种损伤会使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肌梭敏感性增加,出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临床可通过巴氯芬片、替扎尼定片等药物缓解症状,配合运动疗法改善功能。
2、肌肉痉挛长期制动使肌肉处于缩短位置,肌纤维适应性缩短,结缔组织增生。痉挛常见于肱二头肌、腓肠肌等抗重力肌群,表现为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联合牵伸训练可降低肌张力,预防跟腱挛缩等继发损害。
3、异常反射活动病理反射如折刀样强直、阵挛等现象,与牵张反射阈值降低有关。这种反射亢进可能由脊髓中间神经元抑制功能丧失导致。踝阵挛阳性提示锥体束损伤,可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支具矫正异常姿势。
4、关节挛缩长期肌张力增高未及时处理,会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纤维化。肩关节内旋挛缩、足下垂畸形等结构性改变会进一步加重活动障碍。早期使用关节松动术结合矫形器固定,晚期可能需行跟腱延长术等手术治疗。
5、药物副作用某些抗震颤麻痹药物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诱发肌张力障碍。药物源性肌强直表现为齿轮样 rigidity,需调整美多芭片等药物剂量。同时需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肌张力增高。
偏瘫患者应保持每日2-3次关节活动度训练,使用分指板预防手部挛缩,卧位时用枕头支撑患肢保持功能位。家属需定期帮助患者变换体位,避免压疮发生。温水浴可暂时降低肌张力,但水温不宜超过40℃。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重或关节肿胀应及时就医评估,调整治疗方案。长期管理需神经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共同参与,结合药物与物理治疗维持最佳功能水平。